一个人的态度决定着他做一件事的成与败,积极的态度——就是成功,消极的态度——只有失败。
莫言——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在文学方面不亚于外国人,也借此激励了更多的中国人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再创一番辉煌。在其他人看来,莫言的成就是值得自豪的,但是对于莫言自己来说,这次的获奖却带着“惊喜”与“惶恐”。
“惊喜”不难理解,因为作家是一个既耗脑子也耗体力的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职业,一个作家耗掉大半辈子精力,也难以得到世界权威的认定,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莫言则是这些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权威的认定,并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惊喜是理所当然的,有如著名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中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情,莫言也是普通人,对于这种情况,没必要掩饰自己的惊喜,“喜欲狂”恰好展现了这种状态。不仅本人要“喜欲狂”,中国文学界乃至全国大众都应该欣喜若狂。
可是莫言的“惶恐”就让人难以理解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惶恐?还忧虑什么呢?难道是担心自己有了这层光环后,会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挑自己的毛病,为难自己吗?还是像那些买了彩票中了大奖的人一样,怕别人眼红夺财,去领钱时都带着面具?也许是担心自己获奖后写出的作品没有以前好,让国人大失所望,让自己颜面无存而纠结,或者是担心诺贝尔文学奖这顶神圣又纯洁的光环在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不再闪耀,这是一种对自己未来文学前途的占卜吗?或许是怕获奖后太多的采访,疲于奔命的参加各种活动而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以及这一切带来的忧心忡忡和巨大的压力。对于年过花甲的莫言大师来说,他的身体是经不住这样的折腾的,还是还给大师一个自由的空间,和一个安静的生活吧,让大师平静的创作,早日结束那忧心忡忡的工作,让大师安享晚年吧!
莫言的“惊喜”与“惶恐”是对未来的占卜,是对自己的激励,也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