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品味红色经典中的理想主义精神,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人生的理想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给我映象最深刻的是是关于理想的一句话:人生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实现,纵然牺牲了生命。
其实现在很多人所谓的“理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而是一种“欲望”,它是人的一种需求的反映。“我要……”“我想……”,这种需求只是人对于自身暂时无法拥有的东西的一种渴望,并没有从实际出发,也没有考虑要如何去满足这种欲望,更不注重满足这种欲望是要有相应的付出的。简单的说,“欲望”就只是人的一种想法,而并不包括去实现它的过程。
而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跟“欲望”最大的区别是理想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欲望只是一种空想,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而理想是基于现实的。比如一个穷人,他想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又不愿付出任何代价,很显然,这只是一个空想,只是对财富的欲望,只有当他艰苦奋斗,勤奋工作,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时,成为百万富翁才是有可能的,才能算得上是理想。
但是,理想并不仅限于此。对财富的理想只是众多理想中的一种。理想包括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所应具备的理想应是科学的、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
建设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致的共同理想,同时还应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瞿恩曾说过:“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后一种理想便是共产党人应具备的理想。它是通过每个共产党员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而得以实现的。
但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理想受现实的制约,但同时也应看到矛盾统一的一面。理想源于现实,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有了丑的事物才有了对美的追求。抗战时期,正是因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使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得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树立,并在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是社会主义成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共产党人历经磨难,不怕苦不怕累,“纵然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而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信仰。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崇高的,科学的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的胜利。
以前的我多数时候是想要实现个人理想,这种理想主义很狭隘,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真正的理想主义精神应该是为集体荣誉而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风声》中顾晓梦的所作所为深深的震撼了我,她看似柔弱的身躯却有着如此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论有多苦有多累也毫无怨言,就算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只因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无悔的奉献着。现在的中国已经获得了解放,我们不会面临着他们所处的困境,但是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广大人民谋福祉。
在生活中,作为大学生党组织的一员,我们尤其应该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虽然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思想,但我们绝不能受起干扰,应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从自身做起,并带动周围的同学改变不良习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起,感染身边的人,把科学的。崇高的思想传播开来,那么,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会慢慢消失,而我们离理想的实现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