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被放在了“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三点“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特别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问题。
站在全中国的角度,三农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三位,也是恰当的。我们现在最短缺的是创新,最紧迫的是要信息化融合工业化,而三农工作,回顾这些年来,农民兄弟们得到的实惠最多最大,比如免除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学费、发放农业补贴等等。总之,农业上我们不希望它能为国民经济作出多大的贡献,农业的关键恐怕还是一个稳字当头。
这一段中,“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当然“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不得不触及每一个人的敏感神经。这里对于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三条主要途径。原文讲到“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如何让农民增收的确是个伤脑筋的大问题,这么多年了,大家都很明白,靠种田吃饱饭,问题应该不大,而要靠种田致富增收,难度那是相当的大,而且极不稳定。因此,只有走出田坎,才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报告提出了三条途径,一个是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西部地区的四川,作为四川欠发达地区的达州,发展乡镇企业,如今的门槛也是越来越高,节能减排,完全就可能把所有的乡镇企业基本上全部扼杀在摇篮,而发展高新技术少污染的产业,显然四川和达州农村乡镇企业一无资本二无人才,更不可能;第二个是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在西部省份,恐怕主要还是农村农业经济问题,事实上有些西部县的财力来源就是靠那么几个骨干小企业,就是靠传统的吃喝玩乐的三产业,发展县域经济主要就是县城经济,指望中央、省上财力支持,那是肯定的;第三个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我以为这应该是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着力点。西部地区除了自然资源,剩下的就是富余的人力资源可以与发达地区实现互补。转移农民就业这篇文章既可以做,而且应该大有可为。一个靠政府投入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和素质,一个靠政府组织多渠道输转。反正就西部农村来说,我以为做好第三点,最为重要和可行。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我们网友们热烈讨论的关于贫困线动态调整和划分的问题,贫困线的不断提升,恐怕也应该算是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一部分吧?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昨天晚上看了中央台经济半小时,关于南充在全国首创的好像是乡村银行,试点的效果似乎还不错。不过,最后主持人的一句话耐人寻味:税后盈余是负的30%。看来,现在的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仍然需要继续关注一段时间。要知道,四川上个世纪原来搞的好像是农村合作社之类的金融组织,留下来的烂摊子,至今好像才刚刚消化完。因此,农村的金融创新,风险高,利润小,国家需要扶持,但必须慎之又慎,否则有可能造成新的烂摊子。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里强调的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而且还要建立专门的流转市场,看来,农村土地改革的空间还是很大,关键在于如何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