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换得大山绿——记丰都七跃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林佰龄 林佰龄,丰都七跃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场长,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扎根深山20年,用青春和热血换得了满目青山。 “爸妈你们不要我了吗?” 1985年,林伯龄从新疆建设兵团转业回到地方,被安排到七跃山林场野猫钎煤矿任矿长。当时,一些亲朋好友劝他:“凭你的能力,可以在城里上班,去那个穷山沟有什么出路。”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大山深处的七跃山。
他妻子从新疆随他来到离县城70多公里的七跃山,平均海拔1650米,原以为条件要比新疆好,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林场的条件比在新疆时差了许多,她准备返回新疆。但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他妻子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和他一起到野猫钎上班,将自己年仅12岁、9岁的两小女儿放在了城里租的一间房里。由于交通不便和工作需要,他们夫妻俩都很少回城里。有一次,8个多月时间没回县城看孩子的他们夫妻俩回县城开会,当看望孩子时,孩子对他们已经感到非常陌生了。大女儿林丽哭着问林伯龄:“爸爸,你和妈妈都不要我和妹妹了吗?你们怎么这样狠心呀!”望着泪流满面的女儿,林伯龄夫妇只是紧紧地抱着她姐妹俩,一个劲说:“爸爸妈妈怎么会不要女儿呢!”因为他们知道实在对不起孩子了。
孩子就是在这种缺少父爱和母爱的日子里一天天长大。至今心里十分愧疚的林伯龄夫妇说起此事总是老泪纵横。“组织信任我,干就干好。”
1990年在林场生产经营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时,组织将林场的全副担子交给了他。林场有5个工区,7个护林点,没有水,没有电,护林点职工住的是用茅草搭的窝棚,最远的护林点坝周坝离场部近18公里,步行需4个多小时。林场累计负债50余万元,拖欠职工工资和福利近30万元,工区残壁断垣,环境脏乱差,职工与当地居民关系紧张。职工们走的走,散的散,已陷入资源、资金、人才“三危”窘境。1992年至1995年,是林场最困难时期,每年仅靠100多立方米的木材采伐计划过日子,职工每月只有30元钱。
看到这种情况,他想到了打“退堂鼓”,但一想到组织的信任,对国家资产和职工负责,他决心带领全体职工想办法让林场走出困境,改变职工生活困境。
周边居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也是他工作的难点。那时候,由于山区农民经济十分困难,经常到林场强行砍伐树木,有时还把前去制止的职工绑在树上,把职工戴的帽子摘下来夹在裤裆,往职工嘴里塞包谷面等。看到职工受到欺侮,他的心在滴血,这更加坚定了他搞好林场发展的信心。为此,他以处理好周边居民关系入手,开始了工作的第一步。他组织职工主动加强宣传,提高林场周边居民爱林护林意识。同时,周边村民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就用微薄的工资买上礼品,前去参加,慢慢地缓和了场社关系。现在,周边村社的群众还主动配合林场管护林子。
要想改变林场贫穷的面貌,就得先改变林场的基础条件。他上任后带领职工先后修通了5个护林路。可树怎么植呢?致富的路又在哪里呢?为了思考出林场走出困境的路,他连做梦都在想,常常半夜醒来后起床记下自己的设想,或者到附近的山林转一转,刚开始时,妻子甚至怀疑他得了“夜游症”。
XX年过后,国家实施天然保护工程,木材生产锐减为零,林场生存受到了重大冲击,靠采伐木材养家的路没有了,吃祖宗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怎么生存,林场必须做出新的选择。为了给林场和职工寻找一条新的出路,他经常深入工区和职工家庭,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在职工中开展了“林场要发展、我们要生存”为主题的大讨论,使大家的观念得到了大转变,视野得到了大拓展。通过大讨论,全体职工开始认识到,林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单一的木材生产、销售向综合开发林区各种资源转变,就必须走改革之路,发展林地经济。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提出了改造荒山,利用林场资源优势,走以林养林的思路。由于职工们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严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干,他就挨个给他们算细帐、做工作,而且自己先带头承包了500亩荒山,并且还从家里拿出1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通过多次动员,职工们终于同意承包开发荒山,种植中药材,发展养殖业,大大拓展了林场发展空间。 “ok,干得不错!”
为了让职工更好地生活和林场的发展,他多方奔走,积极争取,终于将世界银行贷款多功能防护林工程和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在七跃山林场实施。由于两项工程要求高、任务重,加之当时山高坡陡,山上除了乱石窖,就是蕨类杂草,造林难度非常大。能不能保质保量的按期完成任务,不仅关系到林场自身的发展问题,还事关国家的声誉。
他自己购买了一些专业书籍进行学习,虚心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整地、打窝、放苗、埋土,并和职工们在山上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山上没有水,经常是渴得不行,哪怕是看见一个牛脚印里有一点水,扑上前去趴着就喝,这样一干就是10多天,回家休息一天后就又上山接着干。3万多亩的多功能防护林工程和中德合作造林项目的每一个树坑,都是他和职工一镐一镐挖出来的,每一棵树苗,都是他们一捆一捆扛到山上去的。XX年3月,世界银行组织的专家到林场对多功能防护林工程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验收,树与树之间的距离用尺子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度量。每年的验收,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德国专家佛莱克和古力先生多次亲临林场检查后伸出大拇指连说“ok,干得不错”。“职工富了,林场才有希望。”
XX年,林伯龄动员职工个人育苗,发展高效林地经济。他首先在自己承包的护林点内拿出3亩地搞育苗,又在抛荒山内种植天麻、党参等中药材。在那段时间,他一天要挑20多担粪到几里远的山上,为育的苗种植的药材施肥。精过精心呵护,当年一亩就挣近XX元。原来一直不相信以林养林、调整林业结构走种养业也能赚钱的职工,主动找到他要求承包护林点。
如今,林场种植天麻、黄莲、党参、白术等20余亩,并在各工区、护林点种玉米、土豆等蔬菜作物。仅XX年一年,林场出栏山羊、生猪等230余头,实现经济收入12余万元,职工育苗收入达7.2万元,整地造林收入5.3万元,有效解决了每年工资缺口8万余元的后顾之忧。
为切实解决职工在工作、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林场先后投资5.5万元,排除了各个护林点危房的隐患,解决了职工冬季缺水的问题,为精神病职工补助生活费1500元,为特困职工购买山羊饲养。在他的号召下,全体职工共捐款10500元,为太平坝乡后坝村二社贫困村民刘勇母子修建了4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房屋两间。
十多年来,他先后19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XX年,被重庆市绿化委员会授予“重庆绿化奖章”;XX年,被重庆市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办公室评为“重庆市世界银行贷款多功能防护林项目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