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发展工作方案

时间:2018-02-08 00:29:34来源:<推荐访问:教师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教师发展机制,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2.引导教师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3.建设一支适应苏州中学发展的教师队伍;
  4.培养一批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
二.教师发展工作的管理
  1.学校成立能够统领各相关部门开展教师发展工作的“苏州中学教师发展中心”管理机构。
  2.校长任中心主兼任。另设两名副主任,一名由副校长兼任,一名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设一名秘书长。
  3.主任负责对学校教师发展工作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副主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督查各项活动的落实,牵头各个层次发展对象的审核工作。秘书长负责材料整理、档案管理及其他事务性工作。
三.苏州中学教师发展的工作模式
  在总结我校教师发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以“苏州中学教师发展阶梯计划”核心的“分层推进,分项负责,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两分两统”的工作模式。
(一)教师发展阶梯计划
  1.第一层次
  (1)工作对象
    工作五年内的青年教师。
  (2)工作目标
    ①能胜任苏州中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高考学科能承担循环教学;
    ②能进行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正常撰写教学体会和心得;
    ③获得一级教师职称,在市评优课、基本功竞赛中获得奖项,获得苏州中学教坛新苗、苏州市教坛新苗等荣誉。
  (3)活动形式
    教师研修班;教师论坛;师徒结对;学校各类培训等。
  (4)负责部门
   工会负责,团委协助。
  2.第二层次
  (1)工作对象

    工作五年到十年的青年教师。

  (2)工作目标
    ①成为学校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中坚作用;
    ②能承担对外公开课,代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
    ③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论文,在市区以上范围内交流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
    ④成为苏州中学教学能手,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在市评优课、基本功竞赛中获得较高奖项,获得苏州市教坛新秀、市区学科带头人等荣誉。
  (3)活动形式
    教学能手评选;教学六认真评比;在职进修学习;学校各类培训等。
  (4)负责部门
    教务处
  3.第三层次
  (1)工作对象
    工作十年到二十年的中青年教师。
  (2)工作目标
    ①教育教学效果显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比较鲜明;
    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引领作用,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③在苏州市相关学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地位;
    ④获得大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特级教师等称号。
  (3)活动形式
    新生代名师培养工程
  (4)负责部门
    学术委员会
  4.第四层次
  (1)工作对象
    大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特级教师
  (2)工作目标
    ①成为学校的品牌教师,能代表学校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
    ②在江苏省有一定影响,在苏州市的学科教学中能够发挥引领作用;
    ③有自己教育理想,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④能承担或组织高层次的课题研究;(!)
    ⑤获得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获得苏州市教育名家等荣誉。
  (3)活动形式
    教育名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师论坛
  (4)负责部门
    学术委员会
(二)教师发展的管理
  1.教师发展中心制订学校教师发展的工作方案,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活动建议;
  2.具体负责部门制订承担项目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策划和组织具体活动,学期结束提交总结和有关材料。
  3.各项评选活动由承担部门负责,由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学术委员审核;
  4.学校报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参评“教坛新苗”、“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等教师荣誉的名单,由教师发展中心对照标准、根据条件择优推荐名单;
  5.职称评审具体工作由办公室负责,教师发展中心参与名单推荐和业务评价等工作。
四.教师发展工作的原则
  (1)名与实的统一
    不仅鼓励教师获得各个级别的职称和各类不同层次的荣誉称号,更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真正提高。
  (2)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的统一
    不仅着力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更注重教师的师德水平等非专业素质的提高。
  (3)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不仅关注优秀教师群体的发展,更关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主动发展和学校促进的统一
    既激发教师自我规划、主动发展的内动力,同时学校采取搭建平台、目标激励等措施促进教师的发展。
  (5)结果和过程的统一
    不仅重视教师发展的目标达成,更重视教师发展过程的活动开展,追求工作过程的实际价值。
  (6)教育和教学的统一
    不仅重视教师学科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重视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