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与孩子成为朋友,对于这一观点,可能大多数的父母都是认同的。怎样与孩子做朋友呢?无论在教科书中还是在实践中,却都找不出一个固定的公式,一千个父母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诠释。在我看来,父母与孩子成为朋友,无论采取何种途径,有一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与孩子平等相处,多交流多沟通。平等,意味着孩子有权表达自已的想法,有权支配自已的时间,有权对父母提出批评与建议,有权决定是否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指导,有权去探索也有权去犯错......平等,意味着父母必须放弃特权意识,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也不能把自已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孩子,事事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在构建出平等的氛围和环境后,掌握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孩子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出门,晚上九点多钟才回家,每天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极为有限,而那些住校的孩子则更为拮据。虽然血缘亲情是与生俱来的,但长时间的疏远,亲情也会淡化。因此,父母在忙工作、忙应酬、忙赚钱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把时间合理安排,多与孩子共处。譬如,孩子放学回家时,在家等待或出门迎接一下,嘘嘘寒,问问暖;双休或月假时,带孩子逛逛街,聚聚餐;寒暑假的时候,带着孩子去旅游,感受一下外面世界的精彩。
二是要学会倾听。倾听孩子在学校的喜怒哀乐,倾听孩子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倾听孩子对父母的评价和对自我的分析,倾听孩子内心想要表达的一切。只有倾听得多,才能尽可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为交流沟通打下好的基础。在我与孩子之间,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默契: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孩子与我见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和自已的感受一一向我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孩子展示了个性,也训练了思维;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孩子学习的状况,也了解了孩子内心的情感。
三是要迎合孩子的喜好。父母与孩子毕竟是两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异,两者的爱好和兴趣必定是有差异的。但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沟通和交流就会面临障碍,这种情况下,父母要有一颗童心,主动去适应孩子的需求。在我们家里,孩子喜欢看3d动画,我便陪她一起看;孩子把自己欣赏的文章推荐于我,我便认真阅读并与之交流读后感;孩子关注文娱,我便偶尔看看报纸娱乐版;孩子关注足球,我便与她一起看世界杯并一起成为了“伪球迷”。
四是要注重方式方法。对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父母都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赞许,让孩子时时都有成就感。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充分理解,给予孩子应有的宽容,不能一味地指责,更不能粗暴,也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尽量用商量的语气进行点拨,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主动完善自己的言行。要绝对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
五是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当一个孩子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时候,当一个孩子谎话连篇的时候,当一个孩子小偷小摸的时候,人们会说这个孩子“没有教养”。虽然表面上批评的是孩子,但实际指向的是父母的品德。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一种传统美德,但更取决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在孩子面前,父母应该是遵纪守法的人,是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是诚实守信的人,是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
当你不仅能分担孩子的苦闷,而且能分享孩子的快乐的时候,你就与孩子成为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