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18-02-08 02:42:38来源:<推荐访问:社会实践报告

                           ----- 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

今年寒假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我省农村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深刻的意识到了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自己的力量!性。很多农村孩子不上学,即使在上学的孩子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摆正学习的态度,把学习摆在正确的位置。这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在花一样的年龄,有些青少年却身在校园外,他们辍学的原因我大概总结一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 来自学校的原因        办学设施不足 学生上学好难

通过教育厅等8个部门对全省1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的调查发现:全省中小学还有68万多平方米的危房,校舍缺口90多万平方米。很多初中没有学生宿舍,即使有宿舍,住宿条件也很差,大多数初中和有学生寄宿的小学没有食堂,学生只能自己做饭吃,有的就在露天生火做饭。不少学校没有没有围墙。近年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一些农村学校已发生显着变化,但仍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困窘得令人吃惊。

(2)来自家长的原因           不晓得国家帮扶政策

自从政府免除杂费后,学生上学只需交几十块钱课本费,“两免一补”政策还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课本费,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只要想上学,把家庭情况向学校说明后,一分钱不交也可上学。但很多家长现在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好政策。更令人感慨的是某些家长因家庭贫困欠了学校学费,家长觉得不好意思,竟然不敢再让孩子上学了。

(3)来自教育体制的原因        学前教育跟不上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我省1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幼儿园不足200所,在园幼儿不足2万人,幼儿教育十分薄弱。很多乡镇除办有少量学前班外,学前三年教育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市县、乡镇两级政府对幼儿教育没有给予必要的扶持,二是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农村幼儿教育。这些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农村小孩直接进入小学学前班或一年级,老师要哄那些不适应集体活动的孩子,还要操心课程进度问题,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们学得很吃力,学不好也着急,慢慢就会厌学了。而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不好导致厌学,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来自政府的原因          引人深思的“读书无用论” 

农村很多老师谈到,现在有很多小孩不是因为家庭困难辍学,而是因为没有奋斗目标而辍学,他们看不到上学的美好前景。在有的村庄,好不容易考出一名大学生,却因找不到工作发愁,直接影响到了本村小孩上学的积极性。通过从有关部门了解,我省近7年有数千名师范毕业生处于“积压”状态中,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师范学校在中招录取中的工作,最近两年来,我省中师范学校常常为缺乏报考生源而发愁,很多中师学校录取分数一降再降,却仍然不能录满计划招生人数。而师资力量的缺乏又导致农村教育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呢?这与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某些弊病有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2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8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3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5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六年级学生还不如城市的三年级学生。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我省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

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这些措施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孩子辍学率的增加。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

(五)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处于尴尬境地。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亡。

关于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Ⅱ深化农村教育改革Ⅲ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Ⅳ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我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农村教育局面将会变地更加乐观、更加美好,更多的农村孩子会回到学校,伴着朗朗地读书声茁壮成长。为新世纪祖国的腾飞、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