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师范的xxx,怀着对教育的挚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几十年来,她矢志不渝,像农民一样珍惜这块土地,把青春和深情放在了充满希望的教育土地上。用粉笔描绘自己简单的人生,用师爱耕种自己的这片田园。
情洒校园,像工人望着自己满意的产品,像农民望着满畦的秧苗,她每天关爱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家住红鹅村的谢蓉,由于成绩差怕考试,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她逃学了!到了下午还是没有音讯,作为她的老师,她着急万分。她家离学校有六里远的路程,她自己的孩子也在嗷嗷待哺,加上天色将晚,天空又密布着阴云,怎么办?找!校长王慧玲和曾太柏老师和她一同前往红鹅村,还未到三中,雨点就噼里啪啦落下来,她们三人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问,走了一半路程,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她们艰难前行,好不容易找到同村的一个学生家,推开门,她俩正说说笑笑,在灶膛烤火。幼小的她们怎知道此时的父母和老师正心急如焚。当她们把谢蓉送为他父母身边时,朴实的农民只能说出“谢谢”两个字来。她们三人回到学校,已是午夜十二点。
袁建清,一个有口吃的孩子;八岁时母亲喝农药自杀,一个可怜的孩子;辍学一年在家,一个跟不上班的孩子;校长让他到她班做“旁听生”。每当她看到他忧伤的眼神,每当看到他欲言又止,她又怎能放弃他!她一方面耐心的给他补课,让他多说话,敢说话,一方面在生活上关心他,缝衣服,钉扣子,有时留他吃晚饭。他找回了自信,成绩一日千里。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竟然取得了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眼含泪水,高兴的说,“全……全……全靠张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她总是特别关心贫困生。孤儿肖祥国,袁秀桃几度辍学,是她让他们重返校园。曾豪,单亲孩子,妈妈在糖厂打工,维持生计。因为成绩不太好,他妈妈不想让他继续上学,她得知这一情况,立刻来到他家,一方面做他妈妈工作,一方面鼓励曾豪出外求学,自立自强, 并慷慨解囊,后来将其送至湖南长沙航天技校学技术。由于动手能力强,他刻苦钻研,在湖南省电子装备大赛中取得了长沙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校后面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靠编织为生。每星期她组织学生为她捡柴,洗衣扫地,同学们都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生病了给他熬粥;过年了和他守岁。六一儿童节,她们把他请到学校,把零花钱捐给他。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爱心接力二十余年。
巾帼不让须眉。一九九六年她成为高沙镇最年轻的女校长。当时学校条件简陋,她用一个月的时间,走村串户,与家长村委会达成共识,集资五万,修建了图书室,仪器室,会议室,电脑室。一九九八年,乘着普九的东风,积极创建文明学校。由于交通不便,她带领广大师生自力更生,用双手搬砖块,抬水泥,挖土方,填跑道。特别是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她们全校师生冒着晨雾,踏着露水,从周围田埂上挖来草皮,铺在学校的空坪。周围的村民被她们感动,纷纷来帮忙,扛的扛,挑的挑。她们上武冈,下竹市,买树苗,新栽珍贵花木一百多棵,植绿篱两百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被洞口县评为第一批“文明合格学校”。一九九八年在“普九”检中,受到省市县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通往学校的小路坑坑洼洼,是最让人头痛的。晴天学生一身灰,雨天学生一身泥。家长担心,老师揪心,学生闹心,可是没钱修。二零零九年通过各方努力,在高沙镇政府的支持下,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师生捐款八千多元,筹资四万余元,修好了一条长二百米的水泥路。家长高兴的说,“这条几十年的烂路,终于在女校长手里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