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心得体会

时间:2018-02-07 14:21:45来源:<推荐访问:心得体会范文

  范文一

  近日,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强调,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成效衡量“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笔者认为,求成效、看成果需要向领导干部问“四个是不是”,以此来反观领导干部是不是坚持了“三严”,做到了“三实”。将此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试金石,判断作风建设的晴雨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问领导干部是不是“用了力”。 近日,xx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上越过温饱线,部分地方和群众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小康社会从“部分”到“总体”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从“总体”走向“全面”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还需要持续发力;从“建设”到实现“建成”尚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中要“两手发力”:既要保证物质文明的小康也要提升精神文明的小康;既要保障城市的小康也要同步推进农村的小康;既要确保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兼顾各方全面发力,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建成全面小康的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要问领导干部是不是“动了真”。“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可以说,真枪实弹的行动,是改革者的通行证。对改革的真实态度,衡量的是党性的修养,体现着对党的忠诚,体现着对人民的负责。整体来说,我们改革的成果是可圈可点的,但也不可否认,当前我们的一些地方在改革中或是墨守成规,或是个人功利,或是政绩观错位,或是地方保护主义……虽然打着“改革”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假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改革不愿认真较真,不敢动真碰硬,动到自己的时蛋糕往后退,涉及到自身利益处绕过弯,投机取巧,掩耳盗铃,甚至开历史的倒车。如此潜藏的问题会使改革的成本越来越高,改革的矛盾越来越深,改革的危机越来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推动者和执行者要动真格、出实招,敢于打破既得利益的桎梏,挣脱潜规则的束缚,以更高的境界认识改革,以更宽的视野谋划改革,以更大的气魄推动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要问领导干部是不是“碰了硬”。“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从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群众对司法的现状还怀有较多不满,社会各界对公平、公正、公开问题的意见还比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问题所致。权力本是治国理政的力量之源,可以在“契约论”中找到合理性,但现实中的“权”字前面却被人为地加了一个“特”字,这与依法治国、权力的运行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做全面依法治国的“护法人”,必须敢于“碰硬钉子”,敢于向“特权”发起总攻,不容许“苍翼”的玷污,不容许“狐狸”的钻空,更不容许“老虎”的挑衅。无论是谁,不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只要损害党和人民利益,都要坚决惩治,决不姑息、决不手软。

  全面从严治党,要问领导干部是不是“使了劲”。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xx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从严治党要严字当头、管处使劲、实上见效。可以说,“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就是从严管理干部的“三条硬杠杠”。因此,要以严的标准让领导干部保持头脑清、作风正、功夫硬;以严的措施抓好制度建设,严密设计,科学决策,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以严的纪律使领导干部不敢碰触“红线”,不能突破“底线”。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的“三条硬杠杠”,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持续发力处处使劲,使“为官不易”不能成为“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挡箭牌”“遮羞布”。如此,才能打造一支心严身实,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范文二

  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郑重承诺和坚定誓言。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战略任务上来,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2020,绝不掉队。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党的十八以来,面对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全省上下牢牢扭住24字战略任务,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多项指标位居西部乃至全国前列,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作为,稳中有进。这些成绩证明,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不仅有坚毅的决心,更有足够的能力。

  当然,坚定信心并不是盲目自满、妄自尊大,也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与全国和兄弟省市之间、自身经济社会之间、民主进程法治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与不均衡性依然凸显,藏区发展、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全国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我们更需要奋起直追,更需要辩证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务实的作为,扎扎实实从老百姓关心希望的一件件小事去做起,一个个薄弱环节去突破,为全面建成小康夯实基础。

  有信心更要重实干。现阶段,青海面临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发展的问题,发展仍然是解决诸多问题的“硬道理”。因为,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就是要尽快把经济搞上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因此,确保我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

  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主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要借“一带一路”东风,积极融入,抢抓机遇;要持续加大投入,推动跨越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增强发展协调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责任和勇气,进一步倡导实干和苦干,不断壮大我省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使命所系,又是时代赋予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更是全省570多万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景。尽管目前我省还面对着差距与压力的挑战,但只要我们继续保持信心和定力,就一定能够抓住机遇,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就一定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落伍、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