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喊了一声娘,山也应来水也响。
脚下的路啊步步要走稳,有娘我就胆气壮。
……
长大后我喊了一声娘,天也阔来地也广。
人生的路啊步步有脚印,有娘我就挺脊梁。
……
随着电视剧《焦裕禄》再次的热播,这首情真意切的片尾曲《喊了一声娘》,也感动了无数的国人。人们在争相传唱的同时,无限深情地怀念着歌中的主人公,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他的名字再次振聋发聩,他的丰功伟绩也令我再次感怀。
说到再次,是早在24年前,还是中学生的我就曾在学校的组织下,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影院观看了当时由李雪键主演的电影《焦裕禄》。还记得,观看伊始,影院里充斥着的是同学们低声的说笑声,可随着影片情节的深入,尤其是看到焦裕禄在办公室,用茶缸、抽屉顶住腹部来减轻肝病发作带来的疼痛和他在临终前,让女儿采来一束麦穗放到枕边,要一直闻着麦香离去的场景时,整个影院里响起低低的抽泣声。那时,电影《焦裕禄》给我的是无尽的感动和同为山东人的自豪。
时隔24年后,“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再次被搬上电视荧屏,由“百老汇第一华裔男星”王洛勇主演。这是一部红色经典大剧。一经播出,即引起观众的强烈感情共鸣。
电视剧版的《焦裕禄》突破了以往主旋律英模剧的窠臼。相比于电影版侧重焦裕禄在兰考的感人工作事迹,电视剧版则全方位展现了其整个人生画卷。该剧从焦裕禄27岁抗匪“保田”的故事切入,采用闪回式的拍摄手法,全景式展现了焦裕禄从青少年时期到成为兰考县书记直至在工作岗位上劳累牺牲的整个人生历程。
在兰考的焦书记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但跟随电视剧《焦裕禄》的镜头,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钟爱戏曲、擅长二胡、精通机械、了解林业、提笔可作诗文、拎枪冲锋陷阵,属于复合型人才的全新焦裕禄。这样的焦裕禄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可亲可敬。
此次重温《焦裕禄》,忽然很真切地体会到,人生的阅历是这样明显的影响着我们对某些意义的解读。1990年青春年少的我看的是故事,得到的是感动。xx年人到中年的我看的是本质,得到的是深刻。
是什么支撑着焦裕禄心无旁鹫,奉献一生却无怨无悔?人之行,莫大于行孝。我想,是对娘亲的“孝”,是对娘亲的敬和爱。自始至终,他都把自己看成是土地的儿子,人民的儿子。为了对深深挚爱的娘亲尽一份孝心。他虽磨难深重,却自强不息,一心为民。
革命战争年代中,他浴血疆场度生死,马革裹尸不悔来。在反抗日本侵略者时,他拿起枪杆,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参加南下武装工作队留在河南,到尉氏县大营区担任区长,领导土改和清匪反霸时,他运筹帷幄,与恶霸“黄老三”斗智斗勇。新中国建设中,他又勤学不辍,苦学不止,衣带渐宽终不悔。哈工大校园留下他刻苦研读的印记。洛阳矿山机器厂,更有任车间主任的他带领工人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卷扬机的傲然身姿。
焦裕禄孝义行天下。他是那样深切热烈地爱着自己脚下的那片热土。为了这片被风沙肆虐的黄土地,为了每一张熟识的面庞,每一块久久驻足过的田埂,每一穗所惦念的麦粒,他鞠躬尽瘁,带领兰考人民挡风沙、治盐碱、抗内涝,心中装的是整个兰考,独独忘却家人和自己。病重之时仍拄着拐杖,细细量遍兰考的每一寸土地。他把一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刻在母亲身上。就像大山一样,身扛万钧重担却任身边清流顺着自己肢体流淌,大山不说话,可却实实在在地屹立着并哺育了山林里的生灵万物。
就在他看到田里的庄稼一点一点成长,栏里的牲口一天一天长大,人们脸上的笑容一点一点增多,就要看到兰考人民一天天富起来时,年仅四十二岁的焦裕禄倒下了,倒在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黄土地上,带走无数的伤痛,带走了人们永远的感念,却留下了自己无尽的牵挂,留下了眷恋的目光,更留下了那曲荡气回肠的《喊了一声娘》。
“娘抚平我的痛与伤,娘的祝福永不忘,好男儿就要有担当……”
《焦裕禄》这部剧何以深受人们的推崇?这得益于焦裕禄其人所散发出的五大感人至深的公仆精神。《焦裕禄》的主创程力栋道出了本质:在焦裕禄的一生中,很好地践行了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格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克勤克俭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五大公仆精神,是全剧的灵魂所在,也是令观众看后热血沸腾的原因所在。”我想,焦裕禄精神的内核,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是时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是焦裕禄一生的追求。以焦裕禄为镜,同为热血儿女的我们在继续追寻着焦裕禄的足迹阔步行进着,弘扬焦裕禄精神自觉践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