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党的群众路线是必然选择

时间:2018-02-07 14:51:30来源:<推荐访问: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为民 务实 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首先,要清楚人民的含义。民,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写法都是一个眼睛,下面一个针一样的锥状物刺这个眼睛。远古部落时代,民就是俘虏的战士被刺瞎眼睛用来当奴隶的人。人民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是不同的。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成员和爱国者,都是人民。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民本思想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唐尧时代就有记载和体现。大禹就明确训诫后人:“民可近,不可下(鄙视的意思),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本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形成了体系:孔子就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用德来教化,用理来要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恩惠于民”,“平政爱民”“节裕富民”等思想。对待民众的态度和方法,历史上总结起来有十个方面:畏民、重民、得民、知民、宽民、爱民、教民、忧民、利民、富民,这些东西看上去很丰富、很圆满,但是古代民本思想是为君主服务的,是为维护君主利益而产生的,是为了“牧”民、“驭”民,从而巩固君主统治,并不是真正的“民本”。资本主义的为民、人权等,的确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资产阶级仍然是剥削阶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制度,是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为民,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欺骗性。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制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真正的民本思想,是真正为民的最高境界。

  二、精英路线和群众革命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在革命斗争形式上,革命斗争结果也截然不同。历代的农民起义,表面上看代表封建社会民众的利益,但是,最终轮回到为新的封建统治者谋利的工具,结果不言而喻。1840年后,中国在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摧残下,极贫极弱,自强与变革是当时摆脱落后挨打和追求现代变革的最有力诉求。但是,晚清的改良派或革命派,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都走上了自上而下的“精英路线”。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们是革命思潮的最积极推进者,他们的自身利益也成为推动革命运动的主要动力,革命的目标仅仅是为了保护或者延续精英阶层的利益,或者说是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凭借其自身的理念和经验构建起来的、看似符合百姓需要的、抽象的利益。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在革命喧嚣中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和充分表达的广大百姓却不仅要直接承受殖民侵略与封建压制带来的种种恶果,而且还要与精英阶层一同吞下革命失败的苦果。20世纪初的数次革命运动始终未能抓住群众革命这一关键点,因而无法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曾在中国革命中发挥过主导作用的、由孙中山领导的******同样没能跳出这一认识的局限。尽管孙中山曾对******的组织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直到1924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确立之前,******提出的政治纲领和组织原则始终没有体现出一个“群众党” 的定位取向。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就曾说过:“五四运动时,整个来说,******是站在群众运动之外的。”即便是在******一大确立“三大政策”之后,事关中国革命命运的人民群众仍然无法进入******的视野,绝大部分的群众工作和工人运动都是由以个人身份加入******的****党员来具体负责运作。这与我党领导下得群众革命路线 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选择。与******“不要民众”的态度截然相反,我党在创建之初,就在广泛开展的工人运动的实践中,认识到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型作风从事革命活动。****“二大”就明确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事实上,建党前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早期领导集体就已经对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中国革命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在1919年发表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指出:“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所以我们的见解,在对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在随后连载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他进一步强调“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把“民众的大联合”看成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提出“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这段论述也代表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本质和如何开展革命运动的基本认知。我党领导人民群众革命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偏差和革命经验的不足,也出现过脱离甚至强迫人民群众革命的现象,经过不断的革命实践,都得到纠正并不断发展完善。

  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他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并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着标志之一。党的七大上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载入党章。1956年9月,“八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把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其中。至此,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基本定型,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党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我们的革命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则人心背向,危机重重。从党诞生到今天,92年的风雨岁月,我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强大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变成现实。

  四、教育实践活动的收获。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学习和“照镜子”已经成了习惯,出了汗,排了毒,活血化瘀,正气清浊,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受益匪浅,神清气爽;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宗旨意识,更加坚定了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