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名句

时间:2022-12-11 07:09:11来源:<未知推荐访问:好词好句

古代的文人,尤喜欢在他们的诗文中,用花来表明心中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自况,自况自己高洁人格。而与他同时代的王安石也借花言志,写了一首托物言志诗,并且王安石的这首诗,道出他心中最“妖娆”的花。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名句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北陂杏花》

古诗的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中的哲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大文豪苏轼是政敌。他是一位心态豁达之人,即便两次拜相,又两次被罢相,最后只能退居江宁,仍保持着平和心态,坚守自我操守。而这首诗写于他贬谪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歌开篇的“一陂春水绕花身”,点明了杏花的生长地,生长在池塘边,被满池的春水所围绕着。次句的“花影妖娆各占春”,赞美了杏花形态之美,特地采用“妖娆”二字,道出他心中最美的花是“北陂杏花”,花朵及花的影都是如此美丽,占尽春色。

诗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面写杏花被春风吹落,化作雪纷纷飘落池塘,也胜过道路旁,被碾成尘土的杏花。实际上,北陂洁白似雪的杏花,就是诗人自身的自喻,而“南陌碾成尘”的污秽,暗指得势奸佞小人。两两相对比,一个洁白,一个污浊。表明了他高洁的品性,与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

对于王安石这位诗人,我是比较欣赏的。首先,在是否专情方面。世人因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就认为,苏轼是一个专情不移的人,可事实上,苏轼他妾无数,比较出名的是王朝云。而王安石则是历史上唯一不纳妾的宰相。因而,以现代女性的眼光来看,他的这一作法是值得赞许的。

其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诗人,在诗词方面,造诣颇高,很多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手。比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与《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及《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还有《梅花》里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

最后,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比较进步,发动并领导了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总得来讲,不妨碍我对王安石的欣赏,而你较喜欢他的作品,还是人品?

《山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对诗人对大自然的爱和赞美

《江雪》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性格

千山寂静鸟绝无声,万径荒掩人迹无踪,孤舟大江蓑衣独坐,洁白天地唯我自在。不喜红尘攘攘,不羡富贵熙熙,远了凡间俗世,清贫洁傲飘逸。大凡古之隐者,皆因怀才不遇。退而独善山水,逸情以纵心志。是谓高山流水,知音难求也!

《徐》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谢谢。

你这首诗是从哪弄来的?

这是诗吗?

根本就不通呀!

慢慢夜空——什么意思? 开头就让人一头雾水。

不要说你看不懂,大家都看不懂。

《游山西村》这首诗的含义是什么

诗人原作: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此诗作系陆游罢官闲居(浙江绍兴)期间所作,之前,其在孝宗年间任隆兴(今南昌)通判时,因支持张浚北伐抗金被排挤乃至罢官。此时,诗人报国无门忧愤于胸的心情,可想而知。

全诗以游村抒情为主线,首联描写小山村丰收之年备酒食待客,足见其情真意切,其中“莫笑”二字,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村人质朴而真诚的情怀。整首诗最出彩的当属颔联,此佳句传诵至今,实属经典,看似写景,实则蕴含哲理,也反映出诗人的心理状态,对北伐收复旧山河仍然抱有强烈的幻想。颈联写的是春日山景与人事,古时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此时,农人祭社以祈丰年,为江南传统民俗,可见诗人对中华传统文明之热爱,亦抒发出对国家长盛不衰、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尾联转结以“闲游”之意境,借着月色轻叩柴门,与民同乐,热爱家乡,醉心民风之情跃然。

放翁之律,向以工见长,一首游山西村,四联56字,通篇不见“游”、“览”、“赏”等字,但句句不离主线,读来引人入胜,于珠玉般的文字里,寄以家国情怀,十分感人,不愧“南宋小李白”之称。

《清明》这首诗究竟是不是杜牧写的

《清明》这首诗大家都知道是杜牧写的,但几十年前就有人怀疑作者并不是杜牧。他们有下面两条理由。

首先,杜牧的诗集名叫《樊川集》,但在目前各种版本的《樊川集》中,都没有收录这首诗。

其次,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189年,无名氏所编类书《锦绣万花谷后集》的卷二十六之中,诗名并不叫《清明》,而叫《杏花村》。署名也不是杜牧,只标注是唐诗。到了南宋末年,在署名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以及托名谢枋得的《千家诗》中,才改成今天的诗题和作者名。因为《千家诗》在中国传统蒙学中极为崇高的地位,才使这首诗天下闻名,家喻户晓。但杜牧生活的年代,离这首诗第一次出现的时间,足足有三百多年之久,在这三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个学者和文人提到过它,也不见它有任何记载。这是不正常的,所以现在学者多怀疑这首诗是唐代无名氏所作。

当然,由于杜牧在死前曾经烧掉了自己十分之七的诗歌,也许这首诗就在被烧掉之列,但因为早就流传了出去,且被某些人记录下来,所以后来又重见天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当然,这就要等将来地下出土材料来证实了。

还是来谈诗歌本身吧。诗歌非常浅显好懂。所以有学者说,这首诗的风格不像杜牧,而像白居易,因为杜牧的诗歌,一般文辞比较华丽,又喜欢用典,多少有点门槛;而白居易的诗歌,念给老婆婆听,老婆婆也都听得懂。

我们用纯粹的白话文翻译一下:“在清明节这段时间前后,小雨纷纷地下着;路上的行人像魂魄断了一样难受。我想向人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店可以喝酒。牧童指着遥远的方向说,那里有个杏花村酒店。”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出来游玩,不巧下起了雨,因为心情郁闷,就想找个酒店借酒消愁。断魂,指惆怅、情绪低落等表现。

清明是什么季节呢?它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淮南子·天文》记载,每年春分后的十五日,所刮的风被称为清明风。古人认为,这个时候,万物都非常清洁而且明净,所以这个时节被称为“清明”。后来,因为寒食节跟这个时段只差一两天,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朝廷下令,把清明和寒食节合并,放七天长假,给黄金周。所以,我们在唐诗中,可以看见写清明的时候,一般就会写到寒食,两者如胶似漆,难分彼此。

清明这个黄金周,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它占据了天时,相当于现在的阳历四月,南方早已花红柳绿,鸟啭莺啼;北方也杨柳依依,桃、李、杏差不多开花了,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色。在屋里蛰居了一冬天,谁不想出外游玩?所以在这七天,郊外的风景区是人来人往的。人们称之为踏青,还会玩画鸡蛋、斗鸡蛋、插柳、戴柳、蹴鞠(也就是踢球)、秋千的游戏。总之,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千载之后,都让人神往。因此,也有人说,《清明》这首诗,是讲杜牧去郊外扫墓的。但也有人反对,说扫墓一般会自己带着酒肉去上坟,不该在路上还问酒家在哪里。这种反驳也是有道理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唐代的人在清明节去扫墓,大大小小一家人齐齐整整出门,主要是为了春游,心情是很愉快的。唐朝政府曾经为此感到不安,还专门下了诏令,说不许在扫墓的时候顺便春游,因为祭祀祖先是悲伤的事,不要趁机玩乐,搞得没心没肺的样子。

但朝廷的诏令斗不过人性,大家都阳奉阴违,风头一过,又故态复萌。你想,古代的贵族妇女,平时很少有机会出门,突然有这样春游的机会,谁能悲伤得起来?所以,快乐是必然的。不过如果碰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也免不了忧伤。

这首诗里虽然说到“断魂”,但没有断魂的气息,没有悲伤的气息,反而显得挺浪漫的,这主要要归功于这个没心没肺的牧童。牧童其实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意象,他总是和天真、稚嫩、可爱、无忧无虑乐联系在一起,在这首诗中,他成功消解了作者在前两句中渲染的悲伤情绪,使整首诗歌洋溢着淳朴的欢快。

对于这首诗,最大的赢家大概是“杏花村”。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都是受这首诗的影响。至于它是不是杜牧所写的,实在无所谓了。

《关雎》这首诗里的雎鸠指的是什么

关于雎鸠是什么,大部分的诗经辅助读物上是这样解释的: 一种水鸟,背褐腹白,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常并游。诗经中用以比喻爱情忠贞的男女。

但实际上这个描述很难让人想象出雎鸠的样子。

有稍微详细的解释说:“雎鸠,一名王雎,状类凫鸥……”,但……王雎和凫鸥究竟是什么样子,也是不知道的。

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博物学家细井徇,在他的绘画集《诗经名物图解》中,画下雎鸠的样子,如下图:

这个形象,是学者们基本上都认同的雎鸠形象。

雎鸠的形象就这样了,但我觉得关于雎鸠的介绍,性情特点才是最重要的,雎鸠的性情,使其从“水鸟”这个概念中脱颖而出,而成为诗经中别具一格的“名物”。

“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常并游”这句话没讲完,原句应该是出自朱熹《诗集传》——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并游而不相狎”,这个才是雎鸠的高级之处。不相狎——保持距离,但是又能彼此感觉到对方的气息。不像多数人或动物那样不分场合地亲密无间旁若无人。一对雎鸠在一起,静静地并肩游着,你“关关”一声,我立刻也“关关”应答,无比默契,但不会过分狎昵黏在一起,这正是古人推崇的夫妻关系,诗经阅读的根本性指导书《毛诗传》称其为“挚而有别”:无比亲爱,但是又能各自独立。

那么,总结一下——雎鸠是一种水鸟,背上的毛是深褐色的,肚子上的毛是白色的;它们一辈子只跟一个异性相爱相伴,在一起的时候很温馨但是不会太张扬;有一个古老的夫妻关系——“挚而有别”,说的就是它们。


《锄禾》这首诗是谁写的

“锄禾”这首诗的题目是选入小学课本时加的,原来从没有过这样的题目。

“锄禾”全诗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据我的初步探究,发现历来认为此诗有两个作者,一是李绅,一是聂夷中,二人均是唐时人。

虽然“锄禾”一诗被认为有多名作者,但作者中似乎均无提问者所称的李白、杜甫。

那么,究竟“锄禾”一诗的作者是谁?是李绅?还是聂夷中?请看下文的分析。

认为锄禾作者是“聂夷中”的几个证据

首先,在百度百科搜索框内输入“锄禾”后,进入“锄禾”词条,会发现,介绍中已经说明“锄禾”一诗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李绅所作,一说是聂夷中所作,如下图百度百科截图,注意划红线的句子。

其次,查索历史文献,发现的确有文献中将“锄禾”一诗系于聂夷中名下。

一是明邓元锡所编的《皇明书》卷五“宣德十年”中的证据,如下图。

一是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陆景思秋成词》中将“锄禾”一诗写于聂夷中名下,请看下图。

通过简单的两个历史文献的记录,可以发现,“锄禾”一诗在古代曾被认为是唐末诗人聂夷中的作品。

认为“锄禾”一诗作者是李绅的几条证据

第一,同样是百度百科的证据,在百度百科中输入词条“聂夷中”会出现对此人的介绍,其中有一句话,即介绍此人有“锄禾”一诗,但后人多认为是李绅的作品,百度百科截图如下,注意划红线的语句。

第二,百度百科“聂夷中”的词条因为后人多认为“锄禾”一诗是李绅的作品,故避而不谈。的确,作为唐代的诗人聂夷中,搜索《全唐诗》却发现“锄禾”只是被记在了李绅名下,于是自然“锄禾”作者被认为是李绅更合理。《全唐诗》中“锄禾”一诗出处如下图。一看便知道,“锄禾”一诗在《全唐诗》中并未被认为是聂夷中的作品。

第三,咱再回过头去看小学课本中将“锄禾”的作者写成了谁,是李绅?还是聂夷中?请看下图。

一看图便知道,小学课本是承认李绅才是“锄禾”的作者的。

最后的最后,我们从文献中得出了“锄禾”作者是李绅和聂夷中的认识,究竟是谁所写,还不能得以最完美的解决,但看《全唐诗》还有本答案未列出来的一些唐代诗集将此诗收录在李绅名下,而将“锄禾”收录于聂夷中名下的多是一些笔记与野史,故而,我认为“锄禾”一诗的作者应当被写为李绅,而不是聂夷中。

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这首诗到底隐喻的是什么

问题: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这首诗到底隐喻的是什么?

前言:

这首诗类似于古代的朦胧诗,很像后来的李商隐,这首诗和一是《真娘墓》《简简吟》

有着类似的情感,只不过《真娘墓》《简简吟》是实写, 《 花非花》是虚写。放在一起看,很容易联想到是写一个女子。

一、《真娘墓》与《简简吟》

1、《真娘墓》写自尽的歌妓

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据说她本是一个姓胡人家的女儿,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 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 诗中写道:

2、《简简吟》写夭折的少女

诗中描述了一位貌美不凡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 女的过早夭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红颜易碎,世事无常,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很快逝去的无奈之情。诗中写到:

二、三首诗的相似处

《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结尾的处异曲同工:

它们都同样描述了曾经存在过、后来又失去的美好,表达的是追念、惋惜之情。

三、朝云

结语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朝云暮雨的典故,这是对于爱情的惋惜和追忆。

四、诗与词

词又被称为诗余,这首诗被后人收录入词谱,在钦定词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叫做《花非花》的小令

《花非花》 单调二十六字,六句三仄韵白居易

这首诗体现了词的要眇宜修特质,古人写诗与写词往往有很大的区别,诗言志、词抒情,从表现手法上、立意上都有不同。

结语

这首词隐喻的是一段感情或者是一个情人,欣赏这首诗除了《真娘墓》《简简吟》以外,还可以和贺铸的青玉案》一起品味:

同样没有说出那个人的名字,同样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都是一种惋惜和追忆。

@老街味道

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名句相关的好词好句: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