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清·张之洞
2、依法办学,以质立校;管理兴校,教师强校。
3、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清·郑观应
4、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有关爱校的名言。[中]梁启超
5、师范为教育之母。——清·张謇
6、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中]蔡元培
7、我喜欢读母校的书,更喜欢读母校的人。
8、兴学之本,惟有师范。——清·张謇
9、你能把一个人塞进大学,却无法使他开动脑筋。——邓恩
10、在学院这种地方,石块能磨亮,而钻石却会失去光泽。——英格蒙尔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要同步进行,如果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变得很迷茫,如果只去思考,而不去读书,这样便会没有任何收获。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经过反复的阅读学习一本书,书中的意思就会变的很浅显,自然而然就会领会。这句话之名读书要熟读才能领会要旨。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这句话东林书院楹联。风声、雨声和读书声一同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读书人,要关心家事、国事和天下事。
4、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唐·孟郊《苦学吟》
死去只不过是一时的痛苦,但是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样会终身羞愧。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熟读万卷书本,将书本都读破了,这样写文章便会如有神助。要想写出好的文章,一定要通过多读书本。
清朝道光年间,河北省南皮县举行秀才考试,不少书生都去赶考,才够十岁的张之洞也去了。
张之洞来到考场后,主考大人见他是个十几岁的毛孩子,有点看不起,指着他说:“你这个孩子几岁啦?来这里干什么呢?”张之洞一听说他是“孩子”,很不高兴,抬脸挺胸说:“我是来应考的儒童,不是与别人比年岁的孩子!”考试大人见张之洞眼里有神,说话干脆,话里有话,又说:“既是来应考的,我先给你出个上联,你要能对上,就准许你应考,要对不上早点走开,这里不是孩子玩的地方!”张之洞一听又说他是“孩子”,脸一沉说:“我对不上就自动离开,我要对上了,请老大人不要以貌取人!”主考大人被张之洞的小嘴说住了,想了想说:“南皮县童子十岁.。”张之洞听了不加思索地说:“北京城皇上万岁。”
主考大人见张之洞出口成章,内心佩服,又说:“小顽童内藏春色。”张之洞答道:“老大人明察秋毫。”张之洞对答如流,主考大人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孩子了,经过考试张之洞中了秀才。
。。。哥们,,短点行不???
1、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疾病。——章学诚
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3、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
4、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5、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8、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9、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10、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11、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2、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向往知识,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就不再成为人。——南森
新民主主义革命小故事:
1、刘胡兰。1946年秋天,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文水县委决定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2、王二小,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3、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引线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党的各项工作确立了总的指导方针。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为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民主主义革命
1、 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往在海边的一个村庄上。
一天,他约了几个朋友,轮流踢毽子,大家来比赛。踢了好一会儿,一个年纪大的孩子,踢不过一个小孩子。大孩子恼怒了,把小孩子打了一下。孙中山对大孩子说:“你大他小,你强他弱,你不该欺负他!”
一次许多海盗到村里抢劫。孙中山亲眼看到海盗把一户人家的门打破,抢去许多箱子,害的的那家的人大哭小喊。孙中山想:“为什么那户人家被强盗欺侮,中国却没有法律保护他们:”孙中山立下了改造中国的决心。
长大后,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2、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3、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乘军舰往福建视察。舰泊马尾,这时孙中山发现,聚集一起欢迎他的许多小船,大都悬挂着纸旗和布条,称他“万岁”。孙中山不悦,对孙道仁说:“万岁一词,是封建帝王要臣民这样称呼他的,我们为了反抗这个'万岁’,许多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血。如果我接受这个称呼,对得起先烈吗?”他要求撤掉这些纸旗和布条,否则决不登岸。孙道仁慌忙传达,所有小船也赶紧照办了。孙中山这才欣然换船上岸。
4、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有一次,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两广总督张之洞,便写了一张便条,让守门人传了进去。张之洞见条子上写的是:“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便问:“什么人?”
当差的答道:“一个书生。”
张之洞不大高兴,提笔在便条上写:“持三字贴,见一品官,白衣尚敢称兄弟?”
守门官把条子交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也在便条上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候。”
守门官又把条子传了进去,张之洞一看,“啊”了一声,连忙说:“请!”
5、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拓展资料: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达到高潮。五四运动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实业救国”,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外辱。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的思想直接发源于这一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
4、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大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五条,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5、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6、五四运动后,“实业救国”仍有余波。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仍时有鼓吹实业救国论者,其中一部分人是以此反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但多数则是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幻想。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独留我”是一份幸运,“再读书”是一份胸怀。
《曾国藩送别曾国荃》
作者:曾国藩
朝代:清朝
全文: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
彼时曾国荃削官去职,还家省亲,意志消沉,曾国藩赠以其联,勉励其能在戎马之余,好好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百余年前,曾国藩写下了这幅对联,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而如今,这幅对联已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
网上好多把这句仅当作战时也要读书的励志对联,实在不敢苟同。
私以为更多的形容的是心态,虽然战功卓越,但依旧要放得下,太平盛世需要的不是武将而是文臣。
曾国藩这两句诗写得气象雄浑,而曾国藩的一生,也不愧为读书人的光辉典范。
他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成为百万湘军的最高统帅,在炮火纷飞、戎马倥偬之际,还把读书当作日课安排,他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能做到这一点的世间有几人?其对于学问孜孜追求的精神,不仅令吾辈佩服不已,更令今人汗颜矣。
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有读书的传统。我们古时的老祖宗们是爱读书的罢,颜如玉、黄金屋的比喻不消多提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关于读书人的故事已经足够证明古代人的好读书了。
近代的人们也是颇爱读书的罢,姑且不说陈寅恪、王国维、章太炎、黄侃等国学大师,就是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等响当当的政治人物,又有谁不是博览群书呢。
他们或从中窥探出千年帝制的落后与保守,从而揭竿而起,或从中汲取了智慧和精华,应用于政治领域,不论其成功失败,都不可否认他们皆是饱学之士,读书对他们的巨大影响也自不待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千秋邈矣独留我
百度百科_百战归来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