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言而观其行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4.过犹不及
5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6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2.当仁,不让于师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认为第1,3,5,8,9,10,18,22,25,31,32,38,41,67,68,69,79句这些都蛮好的。
还有这个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4.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5.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7.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8.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9.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9.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三个月进食不知肉味,说,“想不到这乐曲竟达到了如此的境地.” 10.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0.春夏之交,春天的农事已做完,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在沂水河边洗个澡,上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夫子几乎是情不自禁“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我尽力而为拉----------------------------------------------------------------------再举个例子了,楼主可以参照感悟感悟了,哈哈子曰:“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只,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太有名了,时时提醒着我学习要求实,不能有半点虚假,这样既伤害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知道就知道不知道也不要害怕,要做到不耻下问.不要装模做样的冒充有学问的人. 有的人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别人有什么问题难到他了,为了保住自己的名义和别人心里的地位,他会说:“这个嘛!我已经知道了但是还要在了解了解.”像这样类型的借口他都会找.但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他不感告诉别人他不知道,而把这个问题憋在心里,就像背着重重的担子.其实这样的人很多,都怕大家笑话自己,包括我也是.但是通过读这一条我知道了,知只为知只,不知为不知是诚实地面对自己,以诚实的态度去面对别人.这里有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一天孔子和子路在齐国的一个地方有两个孩子在讨论的很热列.孔子看了就想过去听一听.孔子走上去和蔼的说:“我叫孔丘,看你们讨论的那么热烈,我也想参加,可以吗?”两个小孩一见是有名的才子就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在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觉得我说早上近,因为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我们都知道看东西越近那么那个东西就越大.”另一个孩子说:“他说的不对,早上凉飕飕的,中午时就很热,这不就说明中午近吗?孔子听了他们的理由,感觉都很有道理就说:“对不起!我过去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不知道,你们还是请别的高人告诉你们吧!”这时两个孩子说:“原来圣人也有不的呀.”然后转身就跑了.子路不服气说:“为什么不随便说一个告诉他们呢?这样多丢面子呀!”孔子说:“不不不,要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不知道,在学习上也一样,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行.” 敢于承认有些学问不知道,是求得知道的起点.不知道而说知道的人既失去做人的基本也对自己对别人无益,更对自己的长进没有益.学习就是要有那种诚实的勇气,诚实的学习态度.。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13』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14』君命召,不俟驾行矣.『15』入大庙,每事问.『16』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17』寝不尸,居不容.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当仁,不让於师.」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齐人归女乐,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达室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役使人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音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译文: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译文: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五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答题辛苦,帮忙点下【采纳回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