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佳句

时间:2023-04-06 12:59:30来源:<未知推荐访问:好词好句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佳句

前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书——《民主的细节》。这本身是一个作者的杂文集,是从某报纸的专栏集合而成。从这本书,我们看到美国这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的一些细节,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目前尚未读完。但由于是文集,故不影响现在谈谈读后感。

先说美国的民主制度本身。不能不说,美国的民主制度在长时间的发展后,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非资产阶级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捐赠门槛。就是每位选民对政党的捐赠是有上限的,这就从法律上避免了大资本家对政治的影响。当然,本书也提到了一些绕过法律的“捐赠”,即所谓“软钱”。但至少,从法律设计来看,美国当局也注意到大资本家的垄断性干预对政治的破坏作用。我认为这一点不能单单从“欺骗”的角度来看,他确确实实反映了其对民主的深刻要求。

但是很遗憾,作者的看法,我认为主要还是片面和幼稚的(虽然我对作者保有尊重,但实在想不到什么词比“幼稚”更加恰当)。作者对美国民主的认识只停留在其表现,而未看到背后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认为其精髓在于包括“权力制衡”在内的精巧的制度设计。并以此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比。虽然他没明说,但我感觉到他想说,只要中国参照其制度,基本可以进入真正的民主社会。

如果真实这样(希望我是误解),那确实很遗憾。我认为,确实,美国比现在的中国民主程度高得多,甚至不在一个量级。但,中国至少目前完全不具备美国民主制度的条件。美国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美国整个国家对外国剥削的基础上的。为什么美国的阶级矛盾如此缓和?并不是资产阶级变性了,而是资产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权,将剥削的主要对象变成外国无产阶级。即将阶级矛盾转变为国家矛盾。对于这一至关重要的前提,作者没有谈到。我不知道是故意的没有谈到还是就是没有看到。

另外,从国内而讲,美国发达的国力,老百姓的富足也决定了其民主的可行性。比如,捐赠的门槛。从作者引用的数据来看,美国大选的大部分费用来自“散户”。试问,如果美国老百姓如同中国那样贫穷,谁会捐那么多钱出来给一个陌生的竞选者?如果在中国这样贫穷的国家(准确说是老百姓贫穷的国家),高额的民主费用仍然需要大资产阶级或者官僚支持。

伊拉克战争,作者很多文章都有涉及。但同样很遗憾,作者在极力为美国粉饰。作者批判“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的观点,但其观点却牵强混乱。记得作者有一句话,大致是说,石油的问题通过经济侵入即可,美国干嘛要投入那么多钱去为了石油?我看到这觉得非常可笑。“投入那么多钱”?投入的是谁的钱?投入的是美国纳税人的钱!投入的钱干什么了?投入的钱从军火商那里买军火了!对于美国的大资产阶级,伊拉克战争没有损失!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赢家就是他们。

回到主题,民主,在中国是个问题。民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说实话我现在仍然很难概括,但我知道并不是什么制度的设计,其前提必然和经济相关联。市面上粉饰美国的文章大有市场,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右派的幼稚,另一方面也说明左派的力量薄弱。其重要原因就是国人的思想未被解放,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理性往往战胜感性。羡慕美国的发达,因而感觉美国什么都是好的,认同任何赞扬美国的理论。

现在急切希望中国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反对盲目跟从,反对别有用心的煽动。

不过首要面对的问题是,当人们为了房子、生活精疲力尽时,有几个人能认认真真的思考呢?多数人是发泄心中不满而已。说到底还是经济上的问题。

2. 刘瑜《民主的细节》 读后感或书评

当我读完第一篇章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被吸引了,恨不得放下一切,把它一口气看完,甚至有点自责,为何半年前买的书,直到现在才刚开始看。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推荐是在《南方周末》,《民主的细节》被《南方周末》评为2009年度致敬图书(非虚构类),同时,民主的粉丝们热烈抢购的情景也可谓火爆,非一般售书能与之相比。2009年6月出版,半年加印8次,我手上的这本是今年1月再版,已是第11次印刷。

站在读者的角度,我明白了那些粉丝的热烈,我理解了他们的心情,我懂得了他们的渴望。作者刘瑜是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个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在美国所观察,体会,理解的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个人与政府的关系。

《民主的细节》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这是该书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几乎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对中国热点事件的关注在先,才会去到美国的类似情形中求索;或是看到美国的热点,会联想起中国的类似事件,一般有着什么样的过程和结局,它激起了人们好奇心,急于想知道同样的困境和难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智慧解法?比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

难道这个问题就治不住么?刘瑜在书里说,美国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难道美国人都那么道德高尚么?刘瑜解释——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再比如,2007年4月,河南平顶山发生矿难,33人死亡。而这一事件还没来得及在各大媒体露上一脸,就很快淹没在“辽宁铁岭钢厂钢水包脱落32人死亡”、“河北邯郸煤矿爆炸死亡11人”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里。

那么难道我们就不悼念死者了,就当33个工人仅仅是一个数字,任其淹没在其他数据里了?美国曾经也是一个矿难频繁的国家,但是每次大的矿难,都转化为相关制度改进的机会。1951年,伊利诺伊州矿难直接导致“联邦煤矿安全法案”的出台。

1968年的西弗吉尼亚矿难又导致了1969年的一个重大立法:“联邦煤矿健康和安全法案”的出台。2006年1约的沙沟矿难,促使美国当年就通过了“2006矿工法”,更新1977年的“安全法”。

这种制度的纠错能力,加上权利部门间互相监督的制衡机制,致使美国矿难发生的频率不断下降。现在,美国的煤矿开采行业已经成为“本质安全行业”,劳动安全性甚至好于农业、建筑业和零售业。

百万吨死亡率之有中国的百分之一。刘瑜认为,对平顶山工人的真正悼念,是用制度改进来悼念他们,而且很可能,这也是最让他们死而瞑目的一种纪念。

还有,美国传媒领域也不乏自由化的恶果。一些电视节目以耸人听闻、哗众取宠、刺激观众神经为手段,追求高收视率,可谓是“欲最差而不得”。

这种“感官刺激主义”的确是文化市场化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竞争的逻辑导致文化产品制造者要不断突破底线,无论从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刘瑜为我们介绍了美国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如何与言论彻底自由派持续的作战。

1978年,最高法院裁决FCC有权对早6点到晚十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设限,以保护未成年儿童,守住底线;而同时,在审查程序和立法层面,又迫使FCC的“下流与否标准”遵循最小化原则,给文化的自由和多样性留出充足的生长空间,使美国成为当今公认的媒介环境最好的国度。美国的文化土壤养育出杰瑞斯布林格秀这样的变态秀,也养育出欧普拉这样倡导人文精神的谈话秀,还有一大批像《探索》这样的优秀科普节目和一批批被称为“耙粪者”(muckrakers)的调查类记者。

变态秀发展到一定程度,伎俩用尽,只是让观众麻木、看穿、唾弃、远离。之后,人们还是想回归细腻、美感和智慧。

最近《福布斯》发表了2010年全球名人榜,脱口秀女王欧普拉重登最有影响力名人第一宝座,她已是第四次登上最有影响力名人排行榜冠军。2009年,她的媒介帝国估计赚进三亿一千五百万美元,可谓是名利双收。

她的成功也从一个侧面印衬出,多数美国观众的审美品味是有智慧的。站在媒体人的角度看,该书和作者刘瑜有着全新的尝试和突破,令梁文道、柴静、闾丘露薇等业内高手也不禁向这位“业余写手”投去赞许的眼光。

我非常赞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多年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

比如我们喜欢笼而统之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且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是这个概念到底是指什么呢?指美国缺乏福利制度。

3. 民主的细节的作品评价

我一直喜欢读刘瑜的文字,她的生动是智慧的生动。在洞察力和解析能力的背后,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悟性的独立思想者。我总是读完一篇就在等着她的下一篇文章出来。

——林达

《南方周末·自由谈》上的刘瑜专栏,我常常先睹为快。刘瑜擅长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诚然,今天的时评界不能没有“辣笔”,而多几支像刘瑜那样的“妙笔”,不亦相得益彰?她写的这本《民主的细节》,就颇具妙笔之妙——既让你阅读轻松,又令你获益匪浅。

——江艺平

今日中国的公共讨论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梁文道

我喜欢刘瑜的评论,她讲求事实与论据,不轻易选择左中右的某一方立场,对群众和权力,少数与多数都保持警惕和观察,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避免振臂一呼的冲动,避免智力上的懒惰。有这样的理性,才有负责任的时评。

——柴静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

——闾丘露薇

4.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作者:阮耀钟《民主的细节》读后感阮耀钟先从这本书的作者说起吧,刘瑜,江西老表,生于197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在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2000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讲师,现任教于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作者在书中一开始说:"我2000年去美国,2007年离开,期间在哥大、哈佛两所大学学习过。但是在此期间我从中受益最多的却不是这两所大学,而是第三所大学: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动态本身"。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可最为人称道的却是美国的政治制度,正是这套制度为这片土地上一切文明设置了基础性的条件,那为什么美国的政治制度会如此的优越?美国的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关于民主,其它国家却不能够运行良好呢?这些问题正是这本书所要回答的。作者认为"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于它的历史多么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而不是陷于暴政的死循环。

"美国的"制衡机器"体现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公民社会,新闻监督和民主投票。在书中作者具体的分为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治─自由篇和人物篇五个篇章共五十个小故事,抽象的理论化约为细节的生活,更易于普通民众的理解。

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美国民主的近距离观察,隐约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美国民主的认同与赞赏。

《民主的细节》不仅关注了美国,也比较了中国,表露了作者对我国民主进程的批评、忧虑和期待,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她的那颗中国心。比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是国内近几年舆论谴责焦点,眼看着养政府的费用越来越高,其中很大一块花销,竟然都公开地用于这些与公务无干的事情,民众的愤怒也自然水涨船高,读后感《《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难道这个问题就治不住么?刘瑜在书里说,美国几乎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难道美国人都那么道德高尚么?刘瑜解释─当然不是。

这是因为钱不归美国的政府管,政府想花每一笔钱,都要向议会提申请,议会认为它这笔费用值得花,才会批给它钱;前面有议会盯着钱包,后面有媒体与法院盯着去向,一旦你申请到的钱没有按照原本说好的方式去用,无数的麻烦就会找上门来。前狼后虎看守着,哪个官员也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过去我们一直宣传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西方的民主全都是骗人的东西",资产阶级的民主--其实就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假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对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民主和对少数阶级敌人的专政,才是真民主。

请朋友看看《民主的细节》,看看美国的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资产阶级民主",是不是骗人的东西。在"怎样保护弱势群体"中作者举了个哈佛大学清洁工的例子。

哈佛大学一个叫桑特利·保尔的清洁工在工作时间晕倒在走廊的沙发上。哈佛设施管理处以"上班睡觉"的名义解雇了他。

清洁工本来就是社会的最底层,何况他是一个连英语都不会说的海地移民,而且他所面临的对手是世界头号名校哈佛大学。最后依靠民主的力量,民众的力量,保尔胜利了,让保尔这"四两"拨动了哈佛这"千斤"。

这事要是发生在我们国家,保尔即使上访一辈子,也全然无用。民主本无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之分,民主就是真正的使公民当主人,官员成仆人,切切实实保护弱势群体。

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只确信某个政党的绝对正确不叫民主,只让自己说不让别人说不叫民主。"民主"不是一个乌托邦想像,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道德评判标准,而是一个与柴米油盐一样实实在在的东西。

《民主的细节》是作者过去几年给南方周末等报纸、杂志上写的政论合集。2009年6月出版,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加印,年底入选各大好书榜、畅销榜,截至2010年8月印刷18次。

我常跟学生讲,同类的书很多,你去书店如何挑选好书,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的印刷次数。我一辈子向往民主,按照方励之(方励之是我的老师,我们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我从不呌他方老师,也不呌他方校长,一直呌他老方,也许这是中国少有的科大民主。)

的预测,尽管我在我们国家是看不到民主了,但是我要说,民主是世界的潮流,历史的潮流,谁阻挡和违背历史潮流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从明天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将陆续转载《民主的细节》,作为我对民主的向往。那位网友若要《民主的细节》的电子版,我有自己整理的最完整的电子版,请发Email给我,我的Email地址为:[email protected],请不要留纸条,因为Emil我只要点"回复"即可,保证你收到。

()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 民主的细节的编辑推荐

如果有谁能把政治问题变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贴,除了北京的哥,就数可爱的刘瑜。这个长在红旗下,求学美利坚,混迹大论坛,热爱猪头肉的女博士,凭借大众的视角和精英的头脑将民主社会大卸八块、煎炒烹炸,制作出了一道道适合中国人的胃又滋润中国人的心的时政佳品。

静雅思听重磅推出2009年度畅销政治读物《民主的细节》音频版,文字背后的细微思考和智慧分析只有在侧耳聆听中再次浮现,如果您爱刘瑜、爱阅读、相信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世界,《民主的细节》一定是您不能错过的启蒙读物。不知不觉爱上聆听,不知不觉读懂世界。

6. 民主的细节的作品目录

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

权力制衡篇

选谁都差不多

哪怕只增百分之一的税

比道德制高点更高的

所谓秘诀

动什么,不能动宪法

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

耳朵上的记号

咱们美国工人有力量

金融危机里的左中右

公民社会篇

至少还有记忆

就这样被你笑话

怎样保护弱势群体

对你骂骂骂不完

从问题到议题

他人瓦上霜

哗众取宠主义

大学向左,草根向右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美国要建柏林墙

控制石油的什么

敌人的权利

民主现实主义

美国大选贵不贵

福利—平等篇

他人眼中的刺

美国的“社会主义”

民主请客谁买单?

建设世界一流中小学

怎样悼念死者

有病的政治与治病的政治

有钱人该交多少税?

越民主,越低效?

病了你得管

美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谁有特权上大学

法治-自由篇

不告白不告

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你管得着吗

先天下之急而急

自由社会就是责任社会

人物篇

人民公敌在裸奔

你好死,我赖活

“愤青”的下场

敢飞

新保守主义的“哲学王”

“美奸”克拉克

为什么是他

奥巴马的言与麦凯恩的行

奥巴马会成为罗斯福第二吗?

告别布什:新保守主义的兴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