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位置(周国平)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 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 ,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 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 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 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 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 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 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是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如是感慨。安静,是一份来自内心世界的从容。扪心自问,现实中忙碌的我们,又曾几何时能拥有这样一份从容的充实呢?安静,是因为摆脱了世间的种种诱惑,洞悉了追名逐利的虚浮,归于心神的超脱与淡然;丰富,则是因为安静沉淀出了精神世界的丰富宝藏,让心灵在安静中不断成长。
其实,安静是一种态度。安静是一种心情。一个人如果沉溺于外界的财富、名誉、地位,那么他必定是欲望膨胀的,必会为利益所驱使,疲于奔命,乐此不彼,然最后往往一日云烟,满目凄凉;反则认清了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便懂得了淡泊,心情也自然而然的趋于平静,正所谓宁静致远。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就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大全,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我们终于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房屋、街道、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塞涅卡说:只有不愿意理屈才是被赶出,而智者愿意,所以“智者决不会被赶出生活”。蒙田说:“死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等候我们,让我们到处都等候它吧。”斯多葛派哲学家完全听不见灵魂的呼声,他们所关心的仅是人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这种哲学至多只有心理策略上的价值,并无精神解决的意义。
人人都得死,这能给我们什么安慰呢?大约是两点:第一,死是公正的,对谁都一视同仁;第二,死并不孤单,全世界都与你为伴。
自我意识强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产物,因此他无论如何不能设想,他的自我有一天会毁灭,而作为自我的产物的世界却将永远存在。
对死的思考推动人们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实际作用却是中指这种思考。从积极方面说,宗教倡导一种博爱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们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爱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面对永恒的死,一切有限的寿命均等值。随想:哲学总是在以各种神秘的姿态诱惑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前行,而哲学背后的指示者就是世界。然而一旦诱惑成功,它却又立即嘲笑人类智慧的愚昧与无能为力,它让我们矛盾,在矛盾中悲观,却也滋生出超脱;悲观的便成了可怜的无谓的牺牲者,超脱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灵。
亚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认为,爱名声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励他们上进,对于成年人就不合适了。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圣徒是激进的理想主义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义者。
诚然,抱着过时的信仰不放,或者无信仰而装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调而侃之,哈哈一笑。可是,当我看见有人把无信仰当作一种光荣来炫耀时,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viewnews.asp?id=20760
这里还有很多 不满意的话到这找
丰富的安静 周国平 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宁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
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对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荡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
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岁增长,人的生命会越来越精神化。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
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追求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赏析:周国平在《丰富的安静》一文中说道“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确实很难做到。
舟车劳顿,只望盼一个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是这青春的脾性,一旦惬意,便很难自持。在悲喜之间,我们经历过相聚别离,也曾一句话就送走好几个春秋。
时间像一个漏斗,过滤掉一些人和事,却把一部分沉淀下来凝固成有色无声的记忆,思之,谓之静。 我也曾不喜欢一切高潮,因为高潮过后一定会有低潮,平淡,甚至是结束。
电影的高潮往往最扣人心弦,拨人眼泪,走得最急的,常常都是最美的风景。我们不是童话故事主人公,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出世者,我们是人非梦。
徜徉在人类发展的长河里,我们只是天地沙鸥,放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我们为大喜动容,为大悲灼灼生痛,这就是朴实的人生,我们寄生的规律。而当我们的心有所依赖,面对大喜时的从容,面对大悲时的淡然,就是内心丰富的安静。
这是《安静》给我的深刻的启示。 在各种热闹面前,诸如记者采访,大学讲座,电视访谈之类种种,周国平依然选择用自己最爱的方式去生活,看书写字,给心灵留一个安静的位置。
在那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很多热闹,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充满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时代的气息略显浮夸,我们有时甚至不能自已,在狂欢之后的落寞,名誉之后的孤独,工作之中难免的疲累……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成就之上的安宁。 总是在这样暴雨过后的夜晚,嗅着操场淡淡青草香气,想起小时候,想起在干爸背上走过的金色童年,往事如风拂面。
想起阿彭走的时候他润湿的双眼,全班低声地抽泣,父亲语重心长的安慰。 想起每一个光着脚闯雨的夏日午后,躲着秋萍奶奶拿着扫帚在身后追赶和谩骂。
想起那三个年头的黄昏,披星戴月地一起回家,在公园里看那棵歪脖子树,我还记得谁说它很美…… 又是一年。丹桂。
金菊。小时候。
只是回忆不再夸饰着伤感。多了一份恬静安适的感触。
最享受的感觉是像一个流浪诗人一样安静地遐想。想一个岑寂的夜,一首迷人的曲子,一个动情的夜晚,让人心生幻象,在涅瓦河上,阑珊的春色,慵懒未至的夏季,听见有人含糊地唱着——我漫步在波德雅切大街上,终于找到了我从前的女人…… 然后我会告诉你,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复杂的社会;这句话提供了人保持内心安静、丰富的出路。
享受物质,贪图舒适,在社会的阶梯中不断攀爬只会让灵魂脱壳失去本真。然而无数的人受制于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不顾一切争抢到头破血流,一切的诱惑变成内心的欲望让人得不到安宁、花花世界的风吹草动便是心灵的轩然大波。
因为无知所以空虚,因为追逐所以嘈杂。人活一世本应看大千世界,读万卷书籍,实现理想,等到有所成便可得广厦千万间庇佑天下人。
因为精神世界的丰富一个人变得稳重而豁达,因为抛弃私欲便不再躁动回归安静。
在一个热爱人生而又洞察人生真相的人心中,悲观、执着、超脱三种因素始终都存在着,没有一种会完全消失,智慧就存在于它们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我不相信世上有一劳永逸彻悟人生的“无上觉者”,如果有,他也业已涅磐成佛,不再属于这个活人的世界了。
——摘自周国平
《悲观.执着.超脱》
生命感悟篇——安静的位置
有两种哲学家。一种人把哲学当做他的职业,即谋生的手段。另一种人把哲学当做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写作情怀篇——另一种存在
文字的确不能替我们留住生活中最好的东西,
它又不愿退而去记叙其次好的东西,
于是便奋力创造出另一种最好的东西,这就有了文学。
还有很多 这个网站有很多:
作者曾经经历过死水一般平静的日子,没有活力,没有生命.之后,作者又走过了一段生命爆发的日子,充满探索、追求、跟生命和社会进行了激烈的碰撞.最后,又归于平静,这是一种跌宕后的平静,也是精神上的平静.是在拥有了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宝藏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生活中的安静,它已经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的诱惑,拥有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不追求表面的丰富,而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才是我们的人生目的.作者认为丰富的安静的极至是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如:思想的丰富和充实、物欲的淡泊、心灵的宁静等等.开放性试题.可以围绕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富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