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兰州黄河的佳句

时间:2023-04-14 10:20:39来源:<佚名推荐访问:好词好句

小三峡游记上个星期日,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小三峡玩,玩得很高兴!因为那的风景很迷人! 上午六点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到了车站,车来了,我们坐了两个小时车到站了。

描写兰州黄河的佳句

我们下了车就进入了美丽大的南河小三峡,我们坐上了船,出发了。 到了河中央,真是应了那句歌词:“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放眼望去,真是“风景如画”啊! 在船上我们看见了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山连山,高耸河上;河分河,立于山下! 不仅如此,在河的两岸是山,在山的两岸是河!过了一会儿,我和朋友们一起玩“斗地主”!玩得很开心!我们一边玩,一边看风景!那叫一个爽:手和眼都得到了享受! 在十一点时我们开始爬山!我们有说有笑的,不知不觉到了山顶,从山顶上向下望,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放眼望去,一座座山连成了山脉:近的山是绿的;远的山是蓝的!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下了山,坐上了船,回家了! 这次游玩让我流连忘返!因为我现在才知道什么叫:祖国河山,饱览于众。

2. 关于兰州中山桥的资料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4只大船,横排于黄河之上,船与船之间相距5米,以长木连接,铺以板,围以栏;南北两岸竖铁柱4根,大木柱45根,有两根各长50米的粗铁绳,将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黄河结冰则拆除,春季则又重搭浮桥。“伫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青”的诗句,就是当时浮桥的写照。兰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龙锁蛟”也是指这种景色。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铁桥承建时,喀佑劳动保护曾保证保固80年。但历时仅42年,即194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抢修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随着时间的流逝,兰州市区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观,结构新颖,工艺先进,气势不凡的铁路公路桥。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因为它象一部史诗,飧刻着兰州古往今来历史的变迁,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艺术的画卷。

3. 有关于桥的作文吗

古今中外,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见证,是人类创造的精美多姿的艺术精品。

在我心中啊,还有一座看不见的“桥”。桥下是充满障碍与诱惑的荆棘,桥的这头是母亲的叮咛与牵挂,桥那头是父亲的希望与寄托,桥面是我们的追求与梦想、、桥是一座不会言语的建筑。

它只有冰凉的桥面与水的寄托。当你背着书包屁颠屁颠的踏着桥身,映着晚霞往家走时,你只能听的见你自己那孤独的脚步声,永远也听不见你令你有所期盼的第二声部。

桥是一座会言语的建筑灵魂。它虽没有肉体,但它有结实的桥身陪你走过遇到的荆棘;它虽没有灵魂,但它仍能识遍世间万物,看遍人生百态。

当月亮高照,樱花树下秋风飒飒的时候,你一个人来到这孤独的桥梁,站在桥梁上望着那凄凉的月的倒影时,你不免感到悲伤。这时,桥上会出现一个关心、爱护你的人牵着你的手对你说“我会陪你走过”。

这时,你会发现,桥并不是一座冰凉的建筑。桥,人一生走过许多的桥,游览过还多的桥,然而,让你流连忘返的桥却并不多。

月下的桥是孤独的桥;一起走过的桥是幸福的桥;小溪流过的桥是热闹的桥;给你幸福的桥、助你走过荆棘的桥是会言语的桥、、创造一座桥,有可能会花一年的时间,而走过一座桥却只需短短几分钟。一座桥可以陪我们度过几十个春秋,而我们却只能去踩踏它几十个春秋。

樱花树下,月亮依然高照,樱花依旧飞舞,秋风依然萧瑟,而会言语的桥却不知何处。会言语的桥是心灵的桥,那些郁结在我们阴暗的心中不曾说过的话,那层层冰封在我们回忆中的思念,在那里都可以释放出来,让我们揭开那层迷雾,尽情地自由呼吸吧,让我们尽情的思念,让我们尽情回忆,让言语桥永住樱花树下,才是最完美的结局。

让桥永会言语。让桥不再孤单,让桥不再冰凉,让桥充满温馨。

让冰凉的桥随风流逝,让温暖的桥伴我们走过。永是温暖的色墨。

桥,会言语的桥、不会言语的桥、冰凉的桥、温暖的桥、心灵的桥、、、桥啊桥,多姿多彩的桥是快乐的通道。故乡河上桥一座横跨我记忆河流的桥。

多少年来,我常常伫立桥头,痴痴俯看滚滚河水,呆呆仰望巍巍的山峰。草屋,田野,沙滩,水渠,岸柳,还有那朝霞中的鸣鸡,暮霭里的吠犬,乘着山风翻飞的鹰隼,踏着炊烟归栏的羊群。

绘成桥边独有的一幅素描,挂在心屏上,也用以装饰我旷的脑际。 是普通的河,穿过小村与山蜂间的空地,切断了村庄跟山蜂的联系,彼此变得孤独落寞。

桥也是常见的桥,桥木是父辈们从南山顶砍下来的柞或柳,两根一对,大的一头担在河的中间石垛上,小的一头落在彼此对面的岸边。 一般的桥有四根木头就足够了。

小桥简约,朴拙,亦如妈妈缝在我对襟小挂上的纽袢。小桥就这么地缝合了小村与山峰的翘盼。

路从村前的草滩神向南山,河道掐断了小路的进取心,对着河水叹息着。而小桥勇敢地趴在河水上,用自己的身躯,接通了断里路的神经和脉管。

以他不变的姿势,担当起联接职责,无怨无悔的迎来送往。桥,三位一体。

从山顶上看,桥,是山伸向小村的两条腿;从村里看,桥,是小村拥抱山峰的双臂。而拥抱山蜂,就是拥抱丰衣足食日子。

故乡的南山,东起二层砬子、老岳府,西致坟沟、杨家坎,总面积有五千多亩。 山上林木葱郁,奇花异草、山货野果、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山坡上和山根儿,还有上千亩的肥田沃土。如果说南山是聚宝盆,那么小桥,就是乡亲们的发财路了。

鞑子香花谢了,卷莲花开了。山里的第一批草药成熟了。

贝母、地龙骨、龙胆草、细辛,花枝招展等待采收。 供销社收购站贴出收购通知后人们便陆陆续续地进山了。

我们这帮孩子也夹在大人中间,扛把小镢头从桥上跑过去,爬上布满药香的山坡,猎取自然的收成。傍晚,桥南桥北的人们,捆的捆、扎的扎,整理他们的战果。

孩子们则尥蹶撒欢儿地跑回家领取大人们的奖赏。 我使用的第一支自来水笔就是用三斤细辛换来的,那银亮的笔帽淡青色地笔管 ,至今还清楚的记得。

小桥还是时钟的指针,准确地记录着时序更替。桥的这头是春,那一头就是秋了。

刚刚挑过种子的扁担,悠忽间变成了扛庄稼的背扦子;装过肥料的土篮,随即盛满了萝卜、白菜。 在桥上鱼贯而归的还有金黄的谷穗、玲珑的豆荚、沉甸甸的红高粱。

它们压弯小桥的腰肢。小桥,托举起丰收的喜悦。

小桥也有它的闲情逸致。蒙蒙细雨中,约上几位钓友线凌碧波钩垂希望,挥洒悠然自得。

深秋时节,桥上桥下的河面上,总有人挖上几眼鱼窖,间或捡起一排鱼晾子,勤劳的村民们和小桥一起捞取属于他们的河鲜鱼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