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最经典的4句话有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1、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生命是个奇妙的名词,同时它又是鲜活的,它的奇妙之处在于无论何时都会有新鲜的事情发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3623135而事情发生的时刻是绝对的,同时也是这件事情对的时刻,不早也不晚,所以,生命中任何时刻我们都要做好准备去迎接新鲜的事物。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在你的人生中,命运的三生石上镌刻着你的理想,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定数的,该发生的一定避免不了,而且就是唯一。
生命中,我们经历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与我们的理解与自尊不符。 3、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回今生的擦肩而过,所以,在今生,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上学的时候你会遇见一帮同学,你们互相陪伴见证了彼此生命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年华,毕业之后会遇见一帮同事,即使你屡屡更换工作岗位,仍然有同事在等你。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生命尚且有始有终,事物更是如此,你经历了一段爱情,爱情的开始很美好,结局可能会不尽如人意,但是无论如何,这段爱情已经成为你生命的一个片段,它教会了你如何去爱人,让你成长,你要充分领悟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苦苦的纠结于过去。 因为那已经结束,未来还有很多的美好在等着你。
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生命中那些已经结束的事情。坦然放下继续向前。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晚年: 释迦牟尼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强邻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罗卫难逃被吞并的命运。
北传佛教说琉璃王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近灭绝,佛曾两度试图阻挡。 南传佛教并无释迦族被灭的说法,释迦族人在佛灭后也有参与后事。
据斯里兰卡佛教文献及耆那教文献记载,部分释迦族人为躲避屠杀,从迦毗罗卫城逃到毗发瓦那。
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
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
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
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
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
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
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
这时娇姿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
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爱别离苦: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六、怨憎会苦: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
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七、求不得苦: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
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
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
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
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
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 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扩展资料
佛祖简介
释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的鼻祖释迦摩尼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佛祖心咒
释迦牟尼佛心咒 [1] :达雅塔 嗡 牟尼 牟尼 摩诃 牟尼耶
娑诃
大藏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第四》中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心咒:
释迦牟尼佛根本咒
南谟薄伽嚩帝舍枳也(二合)牟那曳多他伽多耶阿(去)罗诃帝三藐三步驮耶怛侄他唵阿尔帝阿尔多(引)祚曳何罗何罗米底唎(二合)阿耶婆噜枳帝迦罗迦罗摩诃三末耶(引)悉[口*弟]婆啰跋罗摩诃菩提曼荼尾誓莎末啰娑摩钳三摩炎菩提菩提摩诃菩提塞嚩诃
参考资料来源 释迦牟尼佛心咒 (佛祖咒语)-百度百科
八苦: 一、生苦——人之生也,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最初流爱为种,揽父母精血,纳识业为胎。
处在母腹的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上压秽食,下熏臭气。母饮冷时,胜于冰雪冻肤,如入寒冰地狱;母吞热时,极似沸汤灌体,无异镬汤地狱;母啖粗时,诚如山石压身,仿佛夹山地狱。
尤其胎中秽窄,迷闷难堪,随母气息出入,种种不得自由。幽囚十月,如禁牢狱,经中名之为胎狱,询不过分。
及出胎时,柔软肌肤,被风吹如刀割,痛苦莫喻。因婴孩痴呆,又不解说话,只知道由这呱呱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
以为人之一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此种生苦,古人曾形容他为生龟脱壳,其痛苦可知矣!至于难产横生之惨更不忍言,母子生命悬危,凡为人者,无法逃过此关。
省庵大师的诗云:‘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每过饥虚倒悬下,频惊粗食压山来。
’。我也有句诗说:‘此世当思归极乐,来生不愿入胞胎’。
二、老苦——岁月无情,不知不觉地,能把人们催促到‘万事输人己退藏’的地方去,创伤得我们真是无处不伤神,混身病态,诸根朽败,则力弱形枯,神衰智钝,眼花耳聋,腰酸骨痛,口吃齿缺,鹤发鸡皮,一切行动都不如意,汝看苦不苦呢?可是世间无有不老之人。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
余意:‘寄语少年须努力,莫待觉悟老来迟’。 三、病苦——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那有无病之人?偶一四大不调,则诸根痛患,饮食俱废,坐卧不安。
单说头晕齿痛,已是痛苦不堪,况沉珂酷疾,大病连年乎!病的厉害,就是三国时代雄纠纠的张飞,也极骇怕而无可奈何。诗云:‘四大因时偶暂乖,此身无计可安排,残灯留影不成梦,夜雨滴愁空满街’。
我说:‘健时莫为因循误,病到方知忏悔迟’。 四、死苦——人生如梦,幻质匪坚,从来未有不死之人。
当世缘既尽,四大分离之际,抽筋折骨痛苦难言,古人形容为活牛剥皮,思之悚然。至于横祸惨死,骨破肠穿,身首分离,更不忍谈。
并且临终时,家亲绕榻,恩爱诀别,同时一切业境顿现,真是千愁快悒,万怖慞惶,霎时一命呜呼!寂然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途,其苦更不堪设想矣!诗云:‘识神将尽,忽无常,四大分离难主张,脱壳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慞惶。
’。
我说:‘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 五、爱别离苦——好景不常,欲合偏离,虽云人生聚散无常,可是恩爱割别,亦是人生一大苦事,一家眷属的团圆,父母妻子的恩爱,因缘所使,或生离、或死别,乃至一旦家散人亡,这么人生,是苦非苦不消说也。
诗云:‘生离死别最堪伤,每话令人欲断肠,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
’。余意:‘悟得因缘生灭法,自无恩爱别离愁’。
六、怨憎会苦——此有二种说法:一、是冤家会遇,如眼中钉,发生憎恨。一是宿世冤缘结为六亲眷属,一处同居,互为恼气,仇怨之人,欲离偏合,狭路相逢,无可逃避,汝看苦不苦呢?诗云:‘苦事人情皆欲避,谁知夙业自相招,兵败张巡思作鬼,身亡萧氏愿为猫。
’。
我也有句诗说:‘好将佛教善缘结,当作莲池海众看’。 七、求不得苦——世间那有十足无求之人?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则生愁苦或愤怨。
如富贵无子,贫穷多累,读书落第,营商蚀本,诸如此类,欲求偏失,亦乃人生一大憾事也。诗云:‘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榜偏伤落第人,毕世耕耘难果腹,频年纺织尚悬鹑。
’。
余意:‘得失荣枯皆有命,穷通寿夭总由天’。 八、五阴炽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炽’——火热也。
盛——众多也。阴——障蔽也。
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色阴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四阴,乃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起惑造业,招集苦恼。依眼等五根,缘色等五尘所起烦恼属色阴。
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为受阴。依六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
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
此五阴烦恼如火炽盛,尽夜焚众生的身心,苦不可言,当急用智慧以消灭之,一句弥陀即智慧水也。诗云‘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肝肠断处情难断,血泪枯时恨未枯’。
余意‘三界无安同火宅,何如念佛往西方’。此五阴炽盛苦,乃一切诸苦本。
八苦中前四苦属身所受,后三苦属心所受的痛苦,最后一苦总括身心。又前七种是别(别指一种),乃过去所感之果,后苦是总(总括诸苦),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
因果牵连,相续不断,无期痛苦,何日解脱?可不惧哉!大家当速念佛求生也。此外还有天灾人祸,刀兵水火,风雨雷电乃至寒著侵迫,蚊虱蛀啮等苦,若扩而充之,说不能尽。
参考资料: /book_read_novel/htm/bid_19021/lid_474178.htm。
佛祖释迦摩尼,俗家名曰乔达摩·悉达多。
是净饭王之子。 在菩提树下得道,坐化于桫椤双树下。
弟子有“大迦叶”“阿难”等人。 把释迦牟尼佛称如来佛,还要加一个祖,称佛祖。
不懂佛法的人以错传错,哪有如来佛?如来是一个称号,佛是一个称号。《西游记》里有如来佛的,不要把《西游记》当佛经了。
还有佛祖,佛是佛,祖是祖,要分开来,祖是祖师,佛是如来,怎么好连在一起呢?称佛祖,好像释迦牟尼佛是佛的祖先,不对呀,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有很多佛。 如果只说如来,那就多了,因为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每个佛都可以叫如来。
但如果说是如来佛祖那就是释迦牟尼,因为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所以我们所说的佛祖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
又:助念'送终,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平素各大小寺院做功课,甚至人与人见面应答,也是念‘阿弥陀佛’,这有何意义?且听我略加解释。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梵语,即是梵天之语,若译成中国语,‘南无’,(naman-Namo)亦读作那谟。
即归命、归依、敬礼、救我、度我之义。阿弥陀佛(Namo-mitabhayaBuddhaya)译云: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
合起来读,即是归命无量寿觉,无量光觉。也可以说:归命无量寿觉度我,归命无量光觉救我。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说:南无、即是归敬义;阿弥陀即行持义,既归敬,又行持,必得往生佛国。 还有:‘归依’二字的意思,含有回头之义,如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世俗对于浪荡江湖,风尘劳碌之人,有句俚语说: ‘浪子回头金不换’。
天主教和基督教,对人死之后,称之为‘息劳归主’。都有‘回头’的意思。
照佛教的道理,当一个人临命终时,用‘助念’的方法,在亡者周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含有提醒亡者,了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要乘此时机,回光返照,认识你自己的自性,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乡。什么是自己原来的家乡?即是每个人的清净自性,见到自性,即见到佛性,见到佛性,即回到了佛国。
再:婆娑的意思是:堪忍.婆娑世界就是现实世界.意思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虽然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等众苦相逼,但是可以忍受,有能力忍受. 四,东方三圣,西方三圣 药师佛和他左右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右拿钵,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 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他和他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五,佛教描绘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三大部分:净土(天堂)--世俗世界(人间)--地狱 净土,佛居住的世界.大乘认为佛有无数,净土也有无数. 世俗,又称三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层.一级比一级高.欲界是普通人的住地,色界在欲界之上,人们已经消除欲望但还离不开物质,无色界又在色界之上,人们不需要物质但还脱离不了因果轮回.这三界又统称迷界. 地狱,分为八大地狱:一等活地狱,在这里罪人自相残杀,凉风吹来复生;二黑绳地狱,用黑铁绳绞死罪人;三众合地狱,用野兽和刑具配合残害罪人;四号叫地狱;五大叫地狱;六炎热地狱,就是油炸了嘿嘿;七大热地狱,就是火烧哦~八阿鼻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比较少的分法,还有十八层地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