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以下的诗句都是与世无争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白居易《斋月静居》
3、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贾岛《寄白阁默公》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9、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
10、凡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费心肠。
1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12、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白居易《赠吴丹》
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14、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船夜援琴》
15、安禅未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安分守己分:本分。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别胡行乱闹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二回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为人规矩老实安贫守道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由张东白之事观之,非平日~之意彻乎表里,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布政陈克庵先生选》 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穷不愿改变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
形容满足于现状。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他长期以来~,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 作谓语;指习惯现状,随机应变安于现状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出处:刘少奇《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作谓语、宾语;表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安于一隅隅:角落。
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描写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作谓语、宾语;比喻苟且偷安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 作谓语、定语;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
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
★杨献珍《加强党性锻炼》避世金马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
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人有讥其靖默不能趣时者,逊常服东方朔之言,陆沉世欲,~,何必深山蒿芦之下,遂借陆沉公子为主人,拟《客难》,制《客诲》以自广。★《北齐书·文苑传·樊逊》避世金门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见“避世金马”。 ~不厌深,华颠短褐岁侵寻。
★清·沈元沧《杂咏》之二避世离俗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山林之士,~以为亢者,其侏张不群,与夫贪墨佣驽之役夫,诚相去远矣。★章炳麟《訄书·原变》遁入空门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
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 描写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遁俗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同“遁世无闷”。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遁逸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和光同尘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休要欺三瞒四,我赵某不是与你~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一滑泥扬波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出处:无浑俗和光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 描写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而已。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混俗和光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出处:无看破红尘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的老汉,要求全家人都不必难受。
★柳青《创业史·题叙》乐天安命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同“乐天知命”—— 关于与世无争的成语出处:无离世遁上超。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作者望月怀思,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最喜欢这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作者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
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
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天净沙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枯藤老树昏鸦。衬托游子对家乡思念)
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对家乡的情怀想念)
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古道西风瘦马。抒出自己的悲痛)
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夕阳西下,)
羁旅在外漂泊的人浪迹天涯,思念到肠断。(断肠人在天涯。比喻游子思念家乡的悲心,痛到了“肠断”!)
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水龙吟 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这首咏物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2、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白居易《斋月静居》3、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贾岛《寄白阁默公》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9、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10、凡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费心肠。1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12、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
——白居易《赠吴丹》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14、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船夜援琴》。
1、《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2、《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归园田居·其二》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4、《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