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练习课上,同学们静静地写作业,我行走在同学们之间,给需要帮助的同学讲解。
等走到北边的时候,我看到小明拿校服外套照着头,好像搭起了一个小帐篷,我轻轻地撩起衣角,看到他正认真地写作业,我静静地看着他,小明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喜欢这样”。
“可这样对视力不好,只能一小会儿。”我悄悄地说。
“行。”小明爽快地答应。
一会儿,“小帐篷”打开了,小脑袋出来了,一次工工整整的作业交上来了。
试想,如果我大惊小怪地对待小明,并强烈要求他和别人一样去做,以他的个性,他要么会大声顶撞,要么会以一种更为隐蔽和无声的方式去“报复”,如,不合作,对你冷漠,上课不听讲,作业马虎等等,老师一时的痛快,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东西。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儿童,设身处地的看待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一切现象是正常的。但同时不能像孩子一样去和不正确的事情较真,以老师的权威强制改变儿童。
《教育的智慧》中说:“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我要学”和“想学好”的欲望,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激发这些学习欲望。一旦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此时,外在的力量便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反之,外部的力量只能是学习的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