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书开篇就说:“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中还说:“礼,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但这种对人的“敬”需要让人们感受到,应该通过具体的礼仪来表达。为了提示行礼者内心的敬意,几乎所有的礼仪中都安排了“拜”的礼节,包括作揖、稽首、拜、对拜、鞠躬等等,尽管轻重有别,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体现内心的敬意。
儒家把“敬”的存养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起来。小而言之,衣衫不整、语言粗鄙、容貌不断、散漫怠惰、玩世不恭,都是内心不敬的直接体现。大而言之,要把敬贯彻在事业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祖国的无限忠贞之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①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④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⑧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先秦)孔子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先秦)《左传》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晋)路机
人之所以为贵者,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信与义。——(张九龄)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使得本来的顽钝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英)洛克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英)培根
造物主给你美貌,也给你美好的德性;没有德行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英)莎士比亚
一个人的美德决不能从他特别的努力来测度,而要从他每天的行为来测度。——(法)帕斯卡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德)歌德
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英)斯宾塞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非礼勿听。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仪容仪表,是一张无字却无比重要的名片,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尊重别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歌德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文明的最高表达方式并非艺术,而是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的,并互相给予对方的高度温柔体贴之情。——诺曼.卡曾斯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
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卿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俄)赫尔岑
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情感。——梅里美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洛克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约翰逊
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人有礼法就像水有堤坝,水有了堤坝就不会泛滥成灾,人有了礼法就不会产生恶事。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欧阳修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春秋)子夏
您二十年前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一定还是我的老师。——mao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仲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出《论语》首篇《学而》 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朋”的意义,一个是“朋”“自远方来”的原因。
在古代,“朋友”一词是一个很庄重的称谓。“朋”是指有共同学习目的的人,“友”是指有共同人生志向的人,合而论之,“朋友”就是指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切磋,互相促进,能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那么该怎样得到朋友,使他们“自远方来”呢?想让具有高尚修养的朋友“自远方来”,自己也必须具有好的人格魅力才行! 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发显示出自身的魅力,广交朋友,在相互学习切磋中不断提高自己,这必将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与我们相聚。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正是这样一个朋友相聚的盛会,也正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有力证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语出《颜渊》,是子夏劝慰同学司马牛的一句话 司马牛是一个好学的人,但他心中却有一个难以抹去的隐痛,就是他的哥哥桓魋。桓魋是宋国的司马,常行恶事,且有作乱之心,甚至要杀害孔子。
有这样一个哥哥,司马牛满心忧虑。虽然孔子用“君子不忧不惧”来劝慰他,但他仍伤心的认为“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却没有。”
于是子夏劝慰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一个人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以兄弟之情来对待你。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以诚相待,必然会换来别人的真心。
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颜渊》、《卫灵公》 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
在《颜渊》篇,仲弓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以此言相告;在《卫灵公》篇,子贡问老师“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吗?”孔子说:“其恕乎!”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进一步阐释“恕”的意义,自己不喜欢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 孔子重视这句话,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以仁爱宽厚之心去对待他人。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表达了类似主张,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君子成人这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孔子也知道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公冶长》篇中,他就曾告诫子贡:“这还不是你能做到的!”因此,他要子贡终身奉行“恕”这个准则,而他自己也是认真遵循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今天可以被看作“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充分尊重他人,如果能遵循这个原则,那么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际事务,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德不孤,必有邻”——语出《里仁》篇 孔子把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人视为有德之人,但他们常常会遇到阻力,孔老夫子自己就是这样。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国家无用武之地。
在周游途中,他遭受了匡人的武装围困,在宋国险遭桓魋毒手,在陈国断粮的窘迫。此外,还有接舆、长沮、桀溺等持不同政见者的嘲笑。
其境遇,真是“若丧家之狗”。孔子老夫子也曾发出过悲叹,甚至产生过逃避念头,但他知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来坚守自己的理想。
在困苦的环境里,他能“乐亦在其中矣”;面对桓魋的迫害,他自信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和信心。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更需要营造精神家园,守住心中理想的净土。
坚信“德不孤”,坚守自己美好的节操,坚持追求理想,这就是人生动力之源泉! 5.“礼之用,和为贵”——语出《学而》篇 孔老夫子对“礼”非常重视。所谓“礼”,是一种节制、一种约束,是实现“仁”的重要准则。
而“和”则是指不同事物和谐共处的状态,既是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方法论。 “礼”和“用”的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和”是运用“礼”的最佳方法。孔子主张“礼让为国”,而古人又常用味道的调合来比喻治国。
做一锅好菜,必须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调合百味,使之和谐畅美,这就是“和”。以“和”的方式来运用礼节,就能保证从全局出发,不偏执、不拘泥,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另一方面,“和”又是“礼”的目的。孔子在重“礼”的同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遵守礼节,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苟且求同,广泛吸收他人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既沉静、谦和,又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君子。
而今,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兼容互补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提升自己。这正是“礼之用,和为贵”的表现。